專業培養計劃范文
時間:2024-05-30 17:21: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專業培養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卓越計劃 自動化 培養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020-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國家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設立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卓越計劃”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協調發展,適應社會的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2009年底,教育部開始在部分高校試點“卓越計劃”培養工作,2011年10月,我校(河北聯合大學)的自動化專業開始實施“卓越計劃”。
目前,“卓越計劃”已經在國內多所高校全面展開,同時很多學者也對如何推進和完善“卓越計劃”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及探討,其中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的制定是實施“卓越計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從“卓越計劃”的整個宏觀架構來看,“卓越計劃”的培養標準一方面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達成,另一方面又是制定課程體系和工程培訓體系的主要依據,在整個“卓越計劃”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中間環節。
我校自動化專業自開始實施“卓越計劃”以來,就一直非常注重培養標準的制定工作,我們通過組織相關師生座談、走訪企業調研以及組織校企聯合會等方式逐步修訂“卓越計劃”的學校培養標準和企業培養標準,對培養標準進行了不斷的完善,最終形成了以五種能力塑造為目標的學校培養標準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制定企業培養標準。
該文結合我校制定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標準的實際經驗,從培養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和培養標準制定的具體內容兩方面展開論述,在歸納和梳理已有工作成果的同時,對將來要進一步開展的工作進行了討論和展望。
1 “卓越計劃”培養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
1.1 培養標準的制定要以專業定位為出發點
一般來說,工程師可分為研發型工程師、設計型工程師和應用型工程師等幾類,根據我校的辦學特色和自動化專業自身的特點,我們將自動化專業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工程師。因此在制定培養標準時,我們著重考慮的就是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由此提出了以五種能力塑造為目標的學校培養標準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制定企業培養標準,這些都是為了達成培養應用型工程師這個定位。
1.2 培養標準的制定要結合自身實際著眼全局
“卓越計劃”的實施不僅與所在學校和專業的教學資源相關,而且還和學校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因此在制定培養標準時必須要從這些實際出發,通關全局。如果標準定得過高,綜合各種資源都無法滿足這個標準,那么這個標準顯然是失敗的;而如果標準定的過低,又使其失去了規范“卓越計劃”具體實施的作用,無法實現促進教學改革和提升學生能力素質的目的,實際上是資源的巨大浪費。
1.3 培養標準要以實施效果為準繩不斷修正
對我校來說,自2011年10月成為第二批“卓越計劃”高校以來僅僅3年多時間,很多方面的建設還是不盡完善的。另外“卓越計劃”的實施的效果要在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培養標準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時時追蹤培養標準的實施效果,加強與企業和已畢業學生的溝通,發現問題后及時整改,不斷修正。
2 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標準的制定
如圖1所示,“卓越計劃”的培養標準自上而下可分為通用標準、行業標準、學校標準和企業標準。其中,通用標準由卓越計劃專家委員會審定,經教育部聯合中國工程院下發,提供各種類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基本質量要求,是制定行業標準和學校標準的宏觀指導性標準;行業標準由教育部會同行業(協會)制定,包含本行業內若干專業的專業標準,它不僅是對通用標準的具體化,還應體現專業特點和行業要求,高于通用標準;而學校標準和企業標準則由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依據自身專業特點并結合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自行完成制定,是行業標準的進一步細化。因此本研究所討論的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標準特指的是學校培養標準和企業培養標準。
2.1 以五種能力塑造為目標制定學校培養標準
學校是“卓越計劃”的直接實施者,負責學生從選拔、培養到學位授予的整個流程,因此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學校培養標準是自動化專業實施“卓越計劃”的最基本規范。由于自動化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該專業向來就有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的特點。因此,一方面自動化專業與其它專業相比實施“卓越計劃”的內在需求更加明確,而另一方面由于自動化專業寬口徑的特點也使其課程設置與其他專業相比更加繁雜,這無疑使教學改革的難度加大。基于此,我們將教學方式由以往的以知識教授為導向轉變以能力塑造為導向,著重學生通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職業素養和社會責認知能力等五種能力的塑造,并以此來具體制定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的學校培養標準。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自動控制、自動化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技術、系統工程、計算機應用與網絡技術等較寬廣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使得學生具備自動控制系統的分析、設計、集成、營銷、服務或工程項目的施工、運行、維護等工作所需的各種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夠面向行業生產一線,綜合應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成為懂技術、會管理、兼備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工程技術人才。
2.2 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制定企業培養標準
企業是“卓越計劃”的重要參與者,“卓越計劃”的初衷就在于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企業。因此實現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的企業培養標準是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的根本目的所在。有調查表面,100%的企業認為工科學生不應該取消企業實踐環節,但實際上47%企業不愿接受大學生實習,而69%的企業沒有接受過大學生實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今學生所學基本上都集中在理論層次上,動手能力太差,眼高手低,和企業的需求脫節,使得企業沒有接受大學生實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平時缺乏實際的工程訓練,安全意識淡薄,紀律性差,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得很多企業望實習生而怯步,不敢接受大學生實習。因此我們在制定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企業培養標準時,同時考慮了工程技術能力標準、工程管理能力標準和工程師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標準等3個方面,在注重學生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還兼顧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同時設計學生在企業期間實習情況的評測指標,這些評測指標分為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3類共12項目,各項目設定不同權重及考察要點,對每一項目進行強制排序。從而做到及時把握學生在企業的狀況,做到不斷反饋和修正。
3 結語
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和對企業的訪談,我們發現參加過“卓越計劃”的學生對現階段所從事的職業的認同度較高,相關企業對這些畢業生的滿意度也較高,這說明我校自動化專業實施“卓越計劃”的效果是明顯的,也一定能程度上反應了我們所指定的培養標準是合理的。然而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單單從我校來看,“卓越計劃”的實施還都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因素。而且一個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本身就應該植根在其所處的具體環境中,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相應的標準也應該隨之而修訂。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將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同時,不斷的完善我校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的培養標準,以不斷改進、不斷修正為原則,建立一種內部機制不斷強化該培養標準的外部適應性[1-5]。
參考文獻
[1] 劉建東,戴波,紀文剛.“卓越計劃”的宏觀模型及評價體系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46-52.
[2]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9-10.
[3] 戴波,紀文剛,劉建東,等.以工程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線的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C].2011北京CDIO區域性國際會議,北京,2011.
篇2
關鍵詞:交通-發表電子信息論文-職稱
“警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并不單純是讓學員用其在校期間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學員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在日常工作中所要面對的問題各有不同,在面對具有極大偶然性的工作任務時可以使用“警學結合”模式中所積累的理論經驗,而不是單一的理論指導。用“警學結合”模式來完善學員初期的工作實踐經驗,達到真正提高學員上崗后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質量。真正的“警學結合”模式是在實踐工作和理論指導之間搭建一條通道,這一通道將彌補學員實踐經驗不足所帶來的短板,而這一短板的補齊才是“警學結合”的真正效力所在。
一、在“警學結合”模式下對學科建設的理性認識
公安學科具有社會性、應用性、群眾性等特點,這決定了公安學科建設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決定了“警學結合”的必然性,決定了公安交通管理專業也必須走“警學結合”的道路。
(一)公安交通管理學科建設“從實踐中來”公安交通管理的基礎理論就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必須以實踐的第一手資料作為建設發展的基礎,因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新的形勢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也使得交通違法犯罪的方式、手段和特點不斷變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涌現。隨著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增加,特別是大城市的交通問題普遍成為焦點問題。路網不暢、設施不足、交通擁堵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行車難、停車難、交通秩序混亂等問題日益凸顯,對城市交通管理造成的沖擊和壓力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及時了解和掌握這些已經變化的情況,并從中分析規律,找出對策,以此來指導實際工作。公安交通管理理論只有從實踐中不斷汲取新的養分,才能不斷創新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否則,公安交通管理理論和交通管理學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致最終失去生命力。
(二)公安交通管理學科建設“到實踐中去”之所以要建設和發展公安交通管理理論和公安交通管理學科,是因為它們能夠指導實踐,能夠使公安機關承擔起政治和社會責任,實現公安機關的事業目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目標是保證人們出行安全和保障道路暢通有序。交通管理理論緊密結合網絡技術,開辟與道路交通相關的網站,設置《交通便民服務》、《出行安全服務》、《道路交通信息》等欄目。
在網站上主要交通干線的信息,及時提供動態的路面信息、行車指南、天氣預報、交通地圖、行車常識等便民服務信息,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出行;結合學科理論,交警部門切實加強了交通組織規劃,在主要路口、路段增設一批電子警察、電子卡口、信號燈;通過合理優化路口、優化信號配時、增加停車泊位、進行交通誘導、快速處理輕微事故、增設人行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措施,逐步形成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這些技術大規模應用于道路交通管理中,有效、科學、合理地配置有限的道路交通資源,極大地減輕了交管部門的管理壓力,切實提高了道路通行率,預防和減少了道路交通事故,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安全、快捷出行的需求,為道路交通管理實現了又快又好地發展,為人民群眾的安全出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理論和學科建設的生命力是否強大,不是由某個領導或專家來評判,而是由公安實踐來檢驗。如果公安交通管理理論和公安交通管理學科不能指導實踐,它必然會被淘汰和廢棄。正因為這樣,理論和學科建設不僅是公安院校所關心的,也是公安機關所關心的。
二、在“警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設立
(一)根據交通管理職業能力的需要,構建配套的交通管理課程體系在“警學結合”模式下開展交通管理教育工作,必須以培養交通管理工作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構建專業課平臺、拓展課平臺等,完成對交通管理工作職業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公共課、專業基礎課還是專業課的設置,既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又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時必須對過去的道路交通工作手段、方式、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從中發現問題,找出工作規律,完備課程體系,并能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根據交通管理工作的崗位要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專業課的基本內容是交通管理知識和交通管理技能,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法律制度日益完善,這就要求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以實踐應用為主導,適應社會立法規范和先進技術的要求,把崗位核心知識和技能寫入交通管理課程中。尤為重要的是充分吸收警務改革成果和典型實戰經驗。同時,對實踐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模糊認識、困難和瓶頸也納入教學內容,讓學員了解現實工作,并啟發、引導學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三)以實踐調研工作為手段開發交通管理技能類課程課程開發人員必須通過對交通管理工作崗位職能的實踐調研工作來了解實踐中所需的技能,開發出能夠切實反映交通管理實踐技能的課程。
三、在“警學結合”模式下的實踐教學
(一)科學安排學生的集中實踐教學時間將入學的交通管理本科學生的實習工作安排由過去的最后一學期進行上調。原因在于學生在第四學年中,面臨著就業的壓力,東奔西走去應聘、面試,有諸多從業考試科目以及上崗培訓課程,時間緊,任務重,將不會安心實習。如果在此學期安排大段時間的實習工作,可能會使實習工作名存實亡,形同虛設,不利于學生對個人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日后的就業工作無法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果,甚至會影響就業。
(二)將實習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分階段實習將入校的交通管理本科學生的實習工作安排由過去的最后集中實習調整為各學期階段性實習。在學生入學的第二學期,安排進行為期一周左右的實習工作,目的在于讓學員們對交通管理工作在整體上有一個感性認識和實踐上的初始工作體驗,更讓學員樹立安全意識。在執法工作中,保護他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都非常重要,“安全”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學員入學第四學期進行為期兩周至三周的實習工作,目的在于使學生結合入校兩年以來的理論知識進行中期的實踐工作,把理論融合到實踐當中。最后在學生入學后的第六學期進行整學期的實習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實習工作中,在實習工作中檢驗自己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并充分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現實性,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在經歷三個階段的實習后重返校園,回到課程學習中,這會使得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己在理論知識方面的欠缺以及在實踐工作中自身的局限性。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為日后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夯實基礎。通過這樣的實習工作,使即將步入社會的警校學員學會交通管理工作的方法,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積累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
(三)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社會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有的規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在工作中,我們只有不斷地發現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為出行人群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務。人們通過認識規律、通過感知規律并運用于實踐之中,再從實踐中獲取新的經驗和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工作開展得更扎實,更有生命力。因此,畢業提前進行的交通管理實習工作,最能體現價值的地方在于通過在校學習轉向社會實踐,然后返回校園學習。這是一種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循環和升華模式,這種模式的優越性與創新性是讓學員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社會的實習工作充分融合。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將個人的書本知識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在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真情實景地了解到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威武雄壯”、“光鮮亮麗”的背后充斥著很多酸甜苦辣。通過個人的反思和每日的實習工作,使其更加明白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重要性。積極接受實習單位指定的工作任務,認真地完成各項實習工作,無論自身擅長與否,也要保持積極肯干的工作態度,只要認真去做,努力去做,就會逐步適應工作、學會工作,使其在思想認識方面有更為突出的進步。然后返回學校查漏補缺,完善知識體系。完成這次由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學習的循環和升華之后,學員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職業素質基本能夠達到工作要求,具有一名正式干警的素質。
(四)構建完整的交通管理實踐教學體系為了滿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培養需求,交通管理專業必須形成一個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五)建設與交通管理實踐工作對接的校內實訓基地為了營造真實的交通管理職業環境,緊跟公安科技發展前沿,體現公安實用技術,在建設對接實訓基地時要充分凸顯“警學結合”的特性,按照交通管理工作的形勢和環境來設計、建設校內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情、實境、實例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系統、規范的訓練,在模擬完成交通管理崗位的工作任務過程中,實現課堂無法完成的單項或綜合技能的訓練。要使校內實訓基地充分發揮“實訓”的作用,并使其逐步成為推進“警學結合”模式的實踐領域。
(六)形成適應交通管理工作特點的實習模式為了適應交通管理工作常規性、服務性等工作特點,要求我們及時變革以往按部就班的固定畢業實習的方式,轉向采取靈活實習的方式。要根據公安機關的實際需求,適時安排學生實習,形成開放性的實習教學模式,兼顧基層單位對交通管理警員補充的實際需要和提供學生進行交通管理學習崗位的現實要求。在提高了實習效率的同時,也使交通管理工作的實習效果更加明顯。
四、在“警學結合”模式下交通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學無止境時展瞬息萬變,各種科學知識日新月異,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各種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融入交通管理工作的社會實踐中,更好地適應公安工作發展的需要。
(二)使學生了解只有熟練地掌握各種業務技能,才能更好地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中只有多學、多看、多練,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各項公安業務技能。
(三)使學生認同“業精于勤而荒于嬉”的理念實踐是不斷取得進步的基礎,通過交通管理實習工作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交通管理專業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其在實習中克服急躁情緒,積極、熱情地對待每一項工作。
(四)“警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培養學員總結經驗、形成經驗知識的思維模塊,這一模塊將彌補學員在校學習期間理論知識指導所引發的理論性思維模式在交通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交通問題是多元化的,有著極大的偶然性與突發性。在學員面對這些書本上沒有的突發性工作任務時,理論便不能再滿足學員在工作中的需要。警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就是為了彌補這一不足而產生的。
篇3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工程管理;培養方案;校企合作
作者簡介:劉惠敏(197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上海 20009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同濟大學英才計劃――優秀青年教師培育計劃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023-02
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010年6月,國家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作為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卓越計劃”的目標是教育培養出大量創新能力強、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較高質量的工程技術方面的人才,最終能夠服務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人才強國之路。遵循“行業引導、校企共建、分類實行”等原則,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養類型上各有側重,通過校企合作途徑聯合培養人才,充分考慮行業的多樣性和對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樣性,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工程師后備人才。按照相應的社會標準和行業標準,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
二、工程師培養中的問題
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08年末,我國設置工程管理類專業本科層次的院校已經達到320多所。但大多數院校設置的工程管理專業是在原有“母體”專業基礎上設定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的,導致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等方面出現諸多缺陷。
1.專業培養目標水土不服
就目前我國工程建設發展的現狀來看,絕大部分工程管理的專業人才是在工程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技術人員,在從事多年的專業技術工作之后,積累和沉淀了一定的管理經驗,走上了管理崗位。即使少部分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的管理崗位人員,在工作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開始的。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多樣化之間出現了較大的矛盾和沖突。
2.課程體系的“模塊拼盤”現象
工程建設管理行業的復雜性決定了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復雜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專業的平臺課程要包括經濟平臺、管理平臺、法律平臺和技術平臺四大類平臺課程。“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存在著條塊分割、知識融合度不夠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每門課程內部的教學內容各成體系,但在不同模塊下的課程之間或存在大量的知識重疊,或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
3.實踐課多于實習平臺
傳統的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適應于培養傳承型人才,不利于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現行的工程師培養模式仍偏重于學科知識傳授,以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生為例,在經濟管理實踐課、工程管理實踐課、暑期“第三學期”實踐學習等環節,仍延續“授課”和“軟件培訓”等方式,而實踐基地建設的常態化維護、實習環節的設置和實驗教學安排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缺陷,使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和“工程”實踐之間存在“霧里看花”的屏障。
三、“卓越計劃”下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創新
1.培養目標
在“卓越計劃”的導向下,為適應工程教育發展方向,多個高校在培養各行業工程師的專業設置上,均進行了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多所大學均采取了“4+2+3”的培養方案,旨在培養具備由土木工程技術知識及與國內、國際工程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組成的系統的、開放性的知識結構,全面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能夠在國內外建筑工程及其他工程領域和房地產領域從事全過程工程管理和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
2.培養方案
“4+2+3”計劃的總學制為9年,其中1~4年為本科階段,完成工程管理專業學士學位的培養計劃,可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第5~6年為碩士學習階段,其中課程學習1~1.5學年,學位論文工作1年以上(含1年),完成碩士學位的培養計劃,可授予工程碩士學位;第7~9年為博士學習階段,其中課程1年,學位論文工作2~3年,完成博士學位的培養計劃,可授予工程博士學位。其中,參加“4+2”計劃的學生,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免修碩士學位階段的“英語”和“專業外語”課程;可以申請免修碩士學位階段的“自然辯證法”課程;可以在第四學年提前選修碩士學位階段的課程。研究生第一學年結束后,滿足以下條件的學生可以通過自愿申請和復試考核的方式選拔,合格后加入“4+2+3”培養計劃,并選報導師。其中,按照工程管理專業自身情況,優秀的碩士生可以直接通過選拔進入博士階段學習,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能熟練應用第一外語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研究型人才。
國內大部分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以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為主,技術背景主要為建筑與土木工程技術,畢業生應達到下列具體要求:一是掌握人文、自然、專業方面的豐富知識;二是具有科學研究、技術應用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四是具有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五是具有現場工作能力。通過“卓越計劃”,實現“面向行業、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工程經驗的全面通才師資隊伍。
3.校企合作
工程管理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將工程技術與管理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國際交流的平臺,整合大學、企業界、工程界和國內外各種資源,構筑開放、高效的系統,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創新創業型人才,鍛造“頂天立地”的工程管理者和實踐者,是工程管理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校企合作的具體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選擇大型建設工程企業、政府管理部門作為校企聯合培養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合作伙伴,建立校企合作企業庫。
二是挑選合適的學生進入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在完成本科基礎課階段學習后,可以報名參加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與學院簽訂校企聯合培養協議,與企業簽訂就業意向協議,按照該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完成本科學業。成績優秀者和經與企業協商具有繼續聯合培養潛力的學生,可以直接攻讀工程碩士繼續實行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聯合培養企業還可以協議資助特別優秀者繼續攻讀工程博士。
三是通過參與企業工程項目,聯合培養和指導工程管理工程師。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需要,采用畢業設計或課題研究的形式,有計劃地安排工程管理工程師計劃的學生參與項目運作。企業安排資深工程師作為企業指導教師,與大學教師共同指導工程管理工程師的項目工作。
(2)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具備以下能力:
一是專業素養。具有工業與民用建筑、市政、道路、橋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等大土木專業背景,熟悉行業政策法規。
二是適配能力。能夠承擔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資、開發、設計、采購、施工、設施使用等各階段管理;能夠從事包括投資方、開發方、設計方、施工方、供貨方、設施方等工程項目不同參與方的管理。
三是行業定位。能夠勝任工程的技術管理、商務管理、法律管理、社會及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職能;能夠滿足從工程項目、工程企業到工程行業等多層次的管理需要。
篇4
關鍵詞:人才培養計劃;調研;統計;分析;研討;制定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229-03
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是培養人才的綱領性文件。只有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才能使人才培養工作有效實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隨著制藥產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對產業一線工作者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為制藥產業一線工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只有培養掌握技術,并能應用技術解決具體問題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能促進制藥產業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已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與實踐的問題。近幾年,我們從制藥產業崗位工作實際需要出發,探索并實踐了“五階段,二結合”,即“調研、統計、分析、研討、修訂與完善”五個階段,“校企、校校”二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構建模式,使制定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實用性與針對性更加突出,較好地適應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獲取專業建設的關鍵信息
制藥產業市場是制藥技術類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本源,也是制藥技術類專業人才發揮作用的最好平臺與職業歸宿。因此,只有對典型的制藥產業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熟悉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才能獲取專業建設的關鍵信息,專業建設才會有基礎、有素材、有依據、有的放失,專業人才培養才會有目標、有方向、有質量、有成效。進行市場調研我們從如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制定詳細的專業調研方案。專業調研方案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標準與內容展開,我們制訂了專業調研表:專業所面向的技術崗位(群)調查表,崗位(群)工作任務調查表,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專業能力)調查表,職業能力培養所需知識、技能、素質調查表。其次,深入開展調研工作。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要在充分理解調研表所應搜集信息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調研對象(企業與人員),開展一定規模的調研工作。企業必須具有一定代表性:先進技術、現代化設備、較高素質員工、較大的生產規模、典型的生產工藝;人員必須是從事一線工作或長期從事過一線工作的有較強職業能力的技術或管理人員。為此,我們選擇20家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制藥生產企業開展調研工作,調查對象為車間主任、生產部經理、班組長、一線技術能手、近4年畢業生等。調研方式以座談為主,信函為輔。再次,召開由企業技術人員參加的研討會。在調研基礎上,召開由企業中、高級技術人員參加的專業建設研討會,采取頭腦風暴法,圍繞制藥產業一線工作的實際需要,對所面對的崗位(群)、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培養等進一步討論、分析,明確對一線人員的要求,明確專業定位,確定專業所面向的崗位群、工作任務及其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特別是專業核心能力,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并對相應職業能力培養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進一步細化分解,完成崗位工作職業能力分析表。
二、認真統計調研信息,形成調研報告
通過市場調研與召開企業技術人員參加的專業建設研討會,對制藥產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獲得了大量信息資料。專業帶頭人組織骨干專業教師對調查信息進行認真統計,將大量零散的信息系統化。通過統計調查信息,形成專業調研報告。報告主要內容為調研目的、調研對象、調研方式、調研企業概況、調研結果統計(包括專業面向的崗位(群)統計表、工作任務統計表、職業能力統計表、職業能力培養內涵(知識、技能、素質)分析統計表、調研結果分析等。
三、深入分析,形成人才培養計劃草案
人才培養計劃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制定適應生產一線高素質技能性人才培養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是搞好專業建設的基礎。在計劃過程中,我們從高職院校生源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特點出發,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專業帶頭人帶領骨干教師對專業調研報告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專業面向工作崗位(主就業崗位、次就業崗位)、專業質量標準(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標準:知識、技能、素質目標),對典型工作任務完成所需的知識、技能及素質進行提練與升華,依據相互關系,構建學習課程(主就業崗位能力培養課程為專業主體課程,次就業崗位能力培養課程為拓展課程或輔助課程),確定課程的主體內容與目標。然后依據學生認知規律、職業成長規律(工作層次),由易至難,由基礎至綜合對課程進行序化,確定了“職業基礎學習階段、職業技術學習階段、專業拓展與綜合實踐學習或訂單培養階段、頂崗實習階段”四段式模塊化課程體系,最終形成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人才培養計劃草案,供人才培養計劃研討會討論。
四段式模塊課程體系實施如下。職業基礎學習階段。1.第一學期,以校內教學為主,校外實踐為輔的教學模式。學生入學后首先到企業進行認識實習和職業素質教育,之后在校內完成素質養成與專業基本能力培養所需的基礎性課程的學習;職業技術學習階段。2.第二至四學期,以在校內實訓基地實施“教、學、做”一體的項目教學為主,輔以必要的多媒體教室教學與制藥企業現場教學與實踐。完成職業技術課程學習,培養專業核心能力與職業素質;專業拓展與綜合實踐學習或訂單培養階段。3.第五學期,可按照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開展訂單培養,或按照學生橫向或縱向的發展需求,進一步強化本專業及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首先開設相關選修課程進行專業拓展,然后進行企業輪崗實習與校內專業綜合實踐(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畢業論文);頂崗實習階段。4.第六學期,開展頂崗實習。學生進入相關企業和崗位進行半年的頂崗實習,由企業教師與學校教師共同進行指導和考核,達到熟練的崗位操作。
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修訂、完善人才培養計劃
為了使人才培養計劃更適應培養生產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們與制藥企業緊密合作,成立了由大中型制藥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及管理人員組成的制藥專業建設指導咨詢委員會,適時召開由制藥專業建設指導咨詢委員會成員、教學專家與相關教師參加的人才培養計劃研討會。研討會從制藥企業崗位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結合一線員工工作能力需要,考慮高等職業院校生源的實際情況及人才培養規律,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面向工作崗位及專業質量標準的定位,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目標、課程安排等進行分析討論,深入分析相關定位是否準確,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設置與課程目標、課程學時與時間安排等方面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問題,提出相關建議或修改意見。會后,專業帶頭人結合專家所提意見或建議修訂人才培養計劃。積極吸納同類院校教學專家的建議,從教學角度進一步討論分析人才培養計劃,確保制藥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在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同時,能較好地適應制藥產業一線高素質技能性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計劃研討會討論并進行人才培養計劃修訂的基礎上,我們邀請設置制藥技術類專業的全國同類院校的教學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計劃進一步討論分析,提出修改建議,專業帶頭人根據修改建議,對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完善,最終形成制藥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
篇5
關鍵詞: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工程實踐能力;教師
1、引言
教育部在2010年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指出工程教育應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大批各種類型的工程師。機械專業是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開設的專業,具有實踐性、集成性和創新性的特點。而創新能力差、工程實踐能力相對薄弱是該專業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后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傳統工業以及新型工業的迅猛擴展,社會對于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要求高校師資隊伍不僅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更要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程經驗。
2、機械專業教師工程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
機械專業與社會、行業的發展緊密結合,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依靠科學的理論對工程實踐中的具體現象進行解釋,完成習學并進的過程,形成深刻的認知和扎實的功底,因此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是其能否勝任工程人才培養重任的基本要求。
工程技術類知識隨著科學技術飛速地增長,教師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更新自身知識體系,另外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傳授所有工程專業領域的知識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應教會學生自主發現、探索以及解決問題,從繼承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工程創新性不強表現為以下方面:首先,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不足。教學內容應該能運用于生產實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工程情境的使用卻與現場實踐大相徑庭,缺乏工程實踐背景使得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一般基于理論知識和既得經驗,介紹的技術或方法與工程現場的生產實際不一致,有些是早就淘汰的,有些雖然理論上可行,但由于應用成本高、工序復雜等原因實際并不采用,課堂教學與工程實際脫節導致學生無法學以致用。另外在承擔教學及科研任務中往往注重專業理論學習,缺乏工程現場的真實體驗以及工程實踐性的培養。其次,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經濟效益不高。目前很多高校與企業聯合建立了產學研基地,研究項目層出不窮,部分項目與應用聯系不大,不能產生足夠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有的科技創新成果無法應用于現場,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科研成果不僅要在生產技術層面上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場前景并能產生經濟效益,而教師在此表現出的創新性明顯不足。
3、影響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因素
3.1 師資考核與評價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對于高校教師的資格認定標準一般基于學歷和教育教學能力兩個方面,缺乏不同科類教師的具體能力和素質的明確要求,教師的任教學科一般遵循與其所學專業一致的原則。為了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對應聘者是否取得相關工程領域的執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證書等可以證明工程實踐能力的證書應做相關要求,從而提高教師任教過程中參與工程實踐的意識與積極性。與此同時,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大都對承擔科研項目、等有明確的規定,承擔研究課題和的級別和數量是當前考量高校教師科研水平的重要標準,這些無疑是重科研、輕教學和工程實踐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2 缺乏必要的組織及制度保障
高校教師參與工程實踐鍛煉就必須深入到企業一線,這就需要企業參與到工程類教師的培養中。目前雖然有不少學校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但很多企業并不愿主動給在校教師提供實實在在的見習、實習機會,以幫助其提升能力。我國出臺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政策,如給企業稅收方面的優惠等,但實際操作存在制約性,因此企業參與產學教育的源動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缺乏學校與企業層面完善的評價體制,導致教師積極性不高,整個實踐過程不一定能取得實效,這也對教師的工程實踐性、技術創新性等專業性的成長造成了消極影響。
4、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策略
4.1 完善高校教師工程能力的教育體系以及職稱評定、師資考核制度
第一,可將工程實踐作為教師崗前培訓內容,充分創造條件為教師設置掛職和頂崗的機會。第二,可采用青年教師導師制,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或企業工程師與新入職的教師結對,傳授經驗,提升新入職教師的工程教育能力,促進其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第三,在教師的評聘和考核等環節可增加在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要求,同等看待教師在產學合作與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成果。第四,充分吸納企業專業人才,建立起與相關企業和行業長期的人才合作機制,對這部分企業兼職教師隊伍應完善考核與評價機制,給予他們較高的身份認同,最大限度地提高從教積極性。
4.2 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方式
一方面,政府可以從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兩方面加大力度。讓企業從支持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得到實惠,如資金供給、稅收減免、資源調配等。另一方面,引導企業明確社會責任,可以借鑒外國經驗,從制度層面上規定企業和高校必須共同承擔工程類人才培養的責任,如在企業內建立一定規模的培訓中心或出資由行業協會建立。
4.3 提高教師參與實踐鍛煉的效果
高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出臺合理的評價制度,共同監督教師在企業參加工程實踐的全過程,保證學習效果。建立合理的指標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與考核,應包括參與工程實踐的數量,實際操作情況,以及能否將學習到的工程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并用于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另外,應充分考慮到科研與教學成果產生周期較長的特征,相應的評價周期和緯度也要做適度的設置。
4.4 組建科技創新團隊
考慮到現代工程規模大和復雜程度高的特點,組建工程技術研究創新團隊是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國內有部分高校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發中心,形成了多支創新團隊,獲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因此,以工程技術為依托,高校為載體,采用團隊模式,教師互通有無,加強交流,著力提升團隊的創新能力,讓教師在團隊的研究活動中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是切實可行的。作為技術創新能動主體的教師,充分融入團隊合作,積極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從而共同實現技術創新的目標。
4.5 開展研究性實踐教學
卓越工程師計劃要求教師應該圍繞工程技術、科研和生產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開展研究性實踐教學。國外的CDIO教育模式與和卓越工程師計劃在人才培養理念上有相通之處,以體驗式教學為方式,以工程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性教學方式,在此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專業化成長,這對我國研究性實踐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可將教師教師置于亟需解決的工程實踐問題之中,全程參與問題的構思、設計、實施等環節,使他們能夠獲得最真實的工程體驗,同時在體驗的過程中向學生講授自身的心得體會,實現能力的提升。
5、結語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是社會發展對創新型高級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高校教師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核心力量,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水平直接決定了能否培養出優秀的工程人才。構建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需要強化教師對工程實踐的認同感,激發教師自我激勵的意識,也需要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讓企業深度參與到高等教育中來,共同承擔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2]曾永衛,劉國榮.“卓越計劃”背景下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7).
[3]袁劍波,鄭健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篇6
關鍵詞:卓越計劃;專業學位研究生;項目式教學;實踐基地;國際化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170-02
我國為增強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從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簡稱“全日制專碩”)。如何更好地培養全日制專碩,探索出滿足“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的全日制專碩培養模式,是當前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
“卓越計劃”是教育部為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尤其是具有國際視野,能夠掌握產業發展前沿的高質量工程技術和應用人才,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做出的重要探索。
“卓越計劃”有三個特點:一是加強培養、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應用能力;二是按照行業標準和社會通用標準培養工程應用人才;三是在培養過程中得到企業、行業的深度參與。
二、全日制專碩培養現存問題
2009年全國實際招收全日制專碩8萬余人,2010年實際錄取12萬余人,并從2010年開始,逐步減少了學術型碩士名額,增加了專業型碩士名額,最終達到了專業型與學術型的比例為7∶3。在全日制專碩培養初具規模的情況下,我們在培養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1)缺少具有針對性、靈活性的教學模式。現在的教學模式仍采用教授理論知識為主,缺少實際應用,不能區分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不同培養目標。(2)實踐基地(工作站)落實較困難,倡導實施的“校內外雙導師制”流于形式,行業企業無法參與到培養過程中,難以配備高水平的校外導師隊伍,導致學生職業導向不明確,社會認可度低。
三、探索全日制專碩的培養模式
“卓越計劃”為探索全日制專碩的創新培養模式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進一步明確了全日制專碩培養目標。
(一)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
以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和網絡視頻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學變革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也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技術保障。學生可在互聯網上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一依賴教師的課堂授課。
在信息化環境中,教師以數字視頻、電子講義等形式通過各種平臺提供數字化的教學資源。課前學生完成教學資源的觀看和學習,而課堂時間則用于師生共同作業及答疑。
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優勢:(1)更有針對性,教師可通過視頻生動、形象地讓學生了解技術前沿、理論應用等內容;(2)更加靈活,學生可按實際情況安排學習進度,有問題可隨時通過交流平臺與同學、教師討論;(3)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從講臺下被動的觀眾轉變為課程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4)激發創新思維,學生可通過交流平臺和課堂時間自由交流、探討。
(二)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項目式教學模式
項目式教學模式就是把教學活動用系統工程的方式,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目標項目而進行的教研活動。教師選取合適的項目,并融合一門或多門相關課程的知識點,既能在教學過程中上理論課,又能指導學生的實際操作,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一個完整的項目式教學過程包括:(1)教師根據企業的實際項目內容及學生人數把學生分組,每組由學生擔任項目組長,不同成員有不同分工;(2)項目組長制訂項目計劃,并按照計劃組織成員進行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和系統測試,項目組長全程監控項目進度,并定期向教師匯報;(3)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項目驗收小組,對項目進行驗收。
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如在系統設計、系統實現階段,學生可自由選取不同的實現方法完成目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項目式教學模式可根據學生和教師的信息反饋、工程領域特點和行業發展需要,選取有別于學術型,更加適合全日制專碩開展的課程體系,突出工程特色,增強職業導向,同時為資格認證考試奠定基礎。
(三)拓展校內外實踐基地(工作站)的實踐模式
依托校內工程研究中心,積極建立校內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倡導學生盡早進入實踐基地接觸項目,提高完成實際項目的能力。校內實踐基地,通過橫向課題為載體,引導企業、行業深度參與到高校人才的培養過程,讓學生了解企業及行業的通用標準,引導學校按此標準培養學生。
調查統計(以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類專業為例),2009級第一批全日制專碩僅有12%的學生在校內科研基地(“音視頻圖文智能信息處理”廣東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近距離無線通信與網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實習,2010級增加到27%,到2011級更是高達33%。在校內實踐基地實習的學生,其中70%的進入了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其他則進入了中小企業,成為了單位、部門的技術骨干,為企業研發、生產出現的技術難題提出優秀的解決方案,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單位的充分肯定。同時,企業為橫向課題立項、開展和專利成果的實施等提供了良好平臺。通過校企合作,既使學生得到了實踐鍛煉,也為企業的成長注入了新鮮血液,達到了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技術創新的雙贏目標。
對于具有良好合作關系的企業,可聘請企業內部具有豐富工程經驗,并愿意擔任研究生校外導師,為高校人才培養做貢獻的優秀企業人士作為長期校外導師,并建立系統的校外導師數據庫,以解決校外導師只掛名、不指導,高校難以配備高水平校外導師隊伍的問題。
(四)積極開展國際化合作
“卓越計劃”還有一個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認可度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全日制專碩的培養也應按此目標,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美國是開展研究生教育最早也是現在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現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成為了美國研究生教育的主體。經過長期的摸索和總結,美國在全日制專碩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借鑒國外經驗,以提高我國全日制專碩的培養質量。
國際化合作主要包括聯合培養、引入海外精品課程、建設海外實踐基地等方面。
1.聯合培養。與國外知名院校合作,采用專業學位研究生至少1年海外高校學習的聯合培養模式。華南理工大學2004年建立中法研究中心,建立初期是將本科生送到法國高校進行課程學校,現已經擴展到研究生。全日制專碩第二年可申請赴法學習,且學校正在積極促成雙學位的聯合培養模式。另外,2010級全日制專碩有3人完成了1年的香港科技大學聯合培養。
2.引入海外精品課程。聘請海外高水平學者、資深企業專家,采用與海外相同的授課、實驗和考核模式,開設海外引進的課程供專業學位研究生選修,并與國際知名企業共建精品課程。
3.建設海外實踐基地。與知名企業共建實踐基地,鼓勵、推薦學生到國外相關企業進行專業實踐。2014年4月初,微軟亞洲研究院與華南理工大學就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進行討論和規劃,并達成共識。雙方同意建立“3+1+1+1”的聯合培養模式,共同創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立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平臺。
四、結語
本文在“卓越計劃”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探索了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和創新型高層次工程技術應用人才需求的全日制專碩培養模式。通過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模式,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工作站),開展國際化合作,不斷提高全日制專碩的培養質量,以滿足“卓越計劃”培養國際認可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并使全日制專碩獲得更高的社會認可。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4):47-55.
篇7
教育培養體系與行業標準有效對接是實現“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前提,也是培養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
>> 基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園林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研究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研究 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研究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問題式”實習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 導師制模式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策略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 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綜合研究 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校企合作實戰項目教學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生選拔模式研究與探索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教學體系的構建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的高校法學教學模式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給水排水專業人才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計劃”的應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探究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電氣專業英語的教學探索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背景下的高校分黨校工作 適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改革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9]王曉丹.創業型經濟視角下彈性學制對大學生創業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2014(24):125-126.
Abstract: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industry standards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implementing the Excellence Plan talents training, 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practical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e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with the goal of industry standardoriented ability training,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innovationo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under the mode of Excellence Plan were do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dualqualification f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dual system educa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of talents.
篇8
[關鍵詞]卓越計劃;土木工程;人才培養;培養模式
我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1]。
土木工程專業是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主要培養從事道路、機場等工程和房屋、橋梁、隧道等工程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養護等技術和研究工作的工程人才[2,3]。培養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師是對土木工程領域提供重要的高層次人才和技術保障的重要任務。
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程設計、短期的實習為輔的教學模式已顯現出諸多的弊端,不能適合卓越計劃需求的培養目標。本文提出以“卓越計劃”為導向,進行新的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探。
一、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的轉變,同時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土木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招生和就業均發生了較大的變換[4]。生源數量增多但質量相對下降,本科畢業生已經從過去的以科研、勘察設計單位為主要的就業方向改為主要面向小型設計公司、施工單位、生產單位和工程管理等單位[4,5]。應用人單位的要求,不少人工作后即被派往國外,在國外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或工程管理,也有不少人為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選擇畢業后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具有明顯大的多樣性,對人才職業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在具有多樣化,除具有傳統教育所注重培養的設計創新能力外,還應具備管理、公共關系、社會協調、自我推銷、通力合作等能力素質,具備有較強的經濟意識和效益觀念及競爭意識[6],是當前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目標。現在的用人單位主要以企業為主,尤其是以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和或私人企業為主,而企業從本身的效益出發,他們最希望得到的人才是不經過再培養或短期培訓就能夠立即發揮作用,獨擋一面的熟練技術人員。這對高校培養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
土木工程專業培養出的工程師應達到以下目標:適應土木工程領域的需求,為中國特色的土木工程建設發展服務;具備“走出去”的國際化服務意識和能力,為土木工程領域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和技術保障,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具備長遠戰略眼光,能夠高瞻遠矚,培養堅實的后備人才梯隊,以滿足未來發展需要,適應和引領未來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
二、構架“2+3+3”模式,強化實踐教學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合作的頻繁往來,社會對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寬專業知識面、較強適應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土木工程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市場對該領域的人才需求要求更是多種多樣。一方面國內外人才市場結構的復雜多樣,用人企事業單位類型增多;另一方面,各用人單位對人才職業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在強,除具有傳統教育所注重培養的設計創新能力外,工程管理、公共關系處理能力及社會協調等均因具備,工程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經濟意識和社會經濟效益意識,具備較強的市場經濟觀念及行業競爭意識。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業務范疇要求即多樣又嚴苛,人才類型已不再是一一對應的供求關系,社會化、市場化用人模式成為主流。培養復合土木工程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應按照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來設置培養方案,并定義以滿足當前市場對人才的需要為培養目標的“市場導向型”培養模式。
“2+3+3”模式提出用兩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完成本科基礎課程學習,用3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及及實驗課教學,用3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完成課程設計及在教學基地上開展實習并開展工程實踐與畢業實習,根據理論知識結合工程實踐完成畢業設計。
通過實施“2+3+3”模式,強化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時間超過教學計劃的三分之一;通過實踐,加強工程應用,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培養過程中,注重課內課外教學實踐的結合、學期與假期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強化工程實踐、課程設計和實驗教學。
強化工程實踐。就是將零散的實習、課程設計及走馬觀花式的工地參觀式實習整合到工程實踐中,實踐周期延長至3個學期,長時間有效的實習鍛煉學生的實際操縱能力。企業實踐環節頂崗實習是“卓越計劃”培養目標要求的重頭戲,按照“2+3+3”模式,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須在企業頂崗實習累計一年,以各勘察設計單位、設計公司、施工單位、生產單位和工程管理等單位為依托,按培養大綱落實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教學安排,提供實訓、實習的場所與設備,安排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接收學生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制訂工程實踐學習階段培養方案,完成企業文化認知、工程技術與工藝訓練、施工項目管理訓練、項目建設與運營管理訓練及畢業設計與答辯等實踐教學環節,實現與企業的無縫鏈接,利于就業。企業學習階段安排在第三、四學年及暑期,成績考核由學校和參與卓越計劃的企業共同完成。
同時,學校和企業應共同打造一支新型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教師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經驗,聯系工程實際生動實在地體現學以致用。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實際現場,用現場實踐完善課堂理論。通過企業培訓加強學校一線在職教師工程實踐技能,讓教師深入到企業生產第一線,主動學習實踐,收集豐富的教學案例和工程經驗,完善專業知識和工程實際能力結構,不斷了解本專業當前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時補充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課堂上教學可有針對性企業生產中常見的問題。由企業推薦的技術專家作為實施卓越計劃的兼職教師,進而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三、適應新形勢需求,完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構成課程體系[7]。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上。
課程體系設置是“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之一。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傳統的專業,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錘煉,現有的課程體系已經過長期考驗證明,具有其自身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原有的課程之間互相協調,課程與教學環節結合密切,主要課程及專業構成的課程體系不能隨意改動打亂,但看根據新的培養目的和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面向卓越計劃的土木工程課程體系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力學綜合實驗、建筑材料實驗、結構實驗、課程設計、校內外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力學綜合實驗是專業基礎內容,包括力學模型的建立、力學求解過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實驗的基礎;材料力學是力學實驗的具體應用和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充分認知和研究,是主要認的核心內容;結構實驗是發展結構理論和計算方法的重要途徑,是發現設計問題的主要手段,通過結構實驗課檢驗結構理論的正確與否,也是鑒定結構質量的直接方法,鑒定各類技術規范和標準的基礎。課程設計要素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課程評價等。實習的作用有驗證自己的職業抉擇,了解目標工作內容,學習工作及企業標準,找到自身職業的差距的一種手段,并能使理論知識變成實際操作,學以致用。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組織管理和社交能力,是學生畢業及學位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評價內容。
在依然注重培養學生設計創新能力的前提下,需要重視和加強的是對學生的工程管理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即在保證原有主要課程的條件下,可適當增加工程管理、環境保護及經濟與法規等方面的選修課,如工程運行管理、經營管理、造價管理和施工管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以及經濟與法規等方面的選修課,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管理意識、經濟意識、法律意識和效益觀念。同時,需加強實用技能的訓練與應用,在實驗成果整理、課程作業、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等各教學環節中,應強化計算機應用的訓練。
此外,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學生的“雙證書”政策,鼓勵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或為工作后考取注冊類的職業資格證書做好充足的準備。
對校企共建課程,應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實際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標準,大膽進行課程改革,按照企業的工作流程、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確定課程結構、選擇課程內容、開發專業教材,將企業需要的知識、關鍵的技能、重要的素質提煉出來,融入課程之中,面向共建的過程控制裝置,將過去的單純實習變成到企業完成系列實踐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林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 2011(6):18~20.
[2] 許明,劉在今.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08, 27(2): 21-23.
[3] 劉勇健,吳炎海等. 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6):13-17.
[4] 方從嚴, 梁有峰, 吳慶. 土木工程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綜述[J].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 2005, 13(2).
[5] 孫世國.21世紀土木工程發展趨勢芻議,北方工業大學學報[J].2002(4).
篇9
關鍵詞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2)05-0073-04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開始在模具制造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經成功應用到模具設計、分析、仿真、模擬以及制造的全過程,數字化已經成為模具制造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眾多模具企業需要大量的數字化設計制造高技能人才。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模具行業最集中和發達的地區之一,對模具高級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模具卓越高級工程師,既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職責所在。
目前,國內各院校成型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與企業要求不能達到“零對接”。這主要表現在:課程體系與企業需要的數字化設計制造能力要求脫節;課程內容陳舊,實踐環節薄弱。其結果導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不強。
為了適應設計制造領域快速發展的形勢和滿足社會對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人才的需求,按照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本要求,南京工程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正在探索和研究新的培養模式,改革傳統的課程設置,對現有零散、重復交叉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課程進行整合、補充和優化,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構建卓越計劃背景下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教學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工程的應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總體培養目標
在對眾多模具企業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參照其他高等院校本專業的培養計劃,結合南京工程學院的實際情況,制訂了新的成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新確定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金屬塑性成形和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現代模具設計與制造的基礎理論和工藝技術,具有應用三維數字化技術進行產品的模具設計、成型過程模擬分析、數控自動編程等基本技能,具備一定的材料性能及產品質量檢測分析的能力,擅長模具設計制造與材料成型生產的技術管理,能夠在模具領域從事設計制造、技術開發及生產經營管理的卓越模具工程師。
卓越計劃培養目標下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教學不能只滿足于學生會使用造型軟件工具,還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軟件開發原理、計算機與專業結合的切入點等必要的理論基礎,即在教學內容灌輸上不但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三維數字化設計能力,完成產品的三維模具設計、成型過程CAE分析、模具型腔模擬加工等,使學生對材料成型CAD/CAPP/CAE/CAM一體化有一個系統的訓練,并結合在企業的一年生產實踐,進一步強化和鞏固課堂理論知識。
2 卓越計劃背景下數字化設計制造教學體系構建
在卓越計劃總體培養目標的指導下,結合本專業現有的軟硬件教學條件,建立實用性、可操作性強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能力教學培養體系(如圖1)。所構建的教學體系決不是簡單地增加幾門軟件使用操作課程,也不是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再增加一系列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數字化設計技術類課程,而是必須明確在卓越計劃背景下以三維數字化設計制造能力為培養目標,以CAD/CAPP/CAE/CAM一體化為理論教學主體,并與專業課程有一定的聯系,創新實踐環節上以模具數字化設計實訓、課外創新活動為基礎,同時輔以Pro/E、UG等三維應用軟件資格培訓、模具卓越工程師培訓等。通過改革傳統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手段與方法,使得學生既擁有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的應用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理論教學中注重文理滲透,拓寬基礎。夯實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注重分析研究模具專業技術的新發展,并以數字化技術為主線指導教學內容,將有關的現代科學技術融于課程教學中,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給予學生基本的創新理論與方法,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發掘學生的創新潛力。
3 卓越計劃背景下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課程體系配置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課程涉及成型專業領域的模具CAD設計方法、成型工藝計算機輔助自動決策(CAPP)、成型過程模擬、最新成型加工方法等。隨著理論與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課程體系應當精選和改造傳統課程,充實、反映當前科技成果的最新內容(如圖2所示)。
模具工程基礎課程主要為后續課程打下一個基礎,如《CAPP概論》、《CAD/CAM技術》課程中會涉及到實用CAPP系統、模具CAD系統的開發,就需要學生掌握VB語言等計算機語言基礎。
數字化設計系列課程培養學生現代模具設計理論與方法,應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產品(實物模型)的三維CAD造型、三維模具型腔的設計、工藝分析、成型過程模擬等,使數字化設計技術貫穿設計全過程。
模具設計與制造相輔相承,先進的設計必須有先進的制造技術來實現,數字化制造技術是先進制造技術的核心。為此,在課程設置中,突出數字化制造技術,設置數字化制造系列課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字化制造技術與方法解決產品的制造問題。
專業素質拓展系列課程通過模具工程師理論基礎、模具設計選材與失效分析、壓鑄工藝與模具設計等專業素質拓展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材料成型領域模具設計專業知識。
4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實踐教學
創新實踐教學是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培養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創新設計的能力。創新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系列課程實驗、模具數字化設計制造實訓、基于校企聯合的綜合型實踐教學以及課外科技活動等。
4.1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系列課程實驗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系列課程實驗以工程為背景,密切聯系工程和圍繞工程進行;針對傳統的實驗內容都被孤立地分散在各門專業課中、互不發生聯系的狀況,對實驗內容進行篩選和整合,實現專業課程實驗課的綜合化。以逆向工程課程為例,本課程實驗要求選取的實驗對象與后續模具數字化設計制造實訓選取的實驗對象一致,以便實現CAD/CAPP/CAE/CAM一體化。
4.2模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實訓
模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實訓是以典型模具零件為工作任務進行模塊化教學,主要流程為:用三維掃描儀(RE)對零件進行掃描獲取零件的三維坐標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對零件的三維CAD造型,并由零件的三維模型得到成型模具的三維型腔;根據模具結構對成型過程進行CAE模擬,模擬結果分析無問題后在計算機上使用軟件進行模具型腔的模擬加工,生成相應的加工數控代碼。利用數控機床所提供的通用標準接口將現代技術制造中心的多臺數控機床通過計算機網絡聯接起來,組建成一個局域網;將該局域網與CAD/CAE/CAM試驗中心的局域網連接起來,使設計信息、工藝信息、加工信息及后置處理數據能及時地傳遞到制造單元,學生在CAD/CAE/CAM試驗中心進行數控編程和仿真的數據也可直接傳送到機床上,這樣就構成了網絡化制造環境,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了可靠性,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表1所示。
4.3基于校企聯合的綜合型實踐教學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工程人才培養中工程教育不足和校企脫節的嚴重現象,“卓越計劃”建立了高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分為校內學習(三年)和企業學習(一年)兩個階段。企業學習階段主要安排學生到企業完成的教學環節有: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畢業設計要求結合企業實際項目進行。企業學習階段重點強調學生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能力的培養、訓練和形成,以及工程創新意識的培養。
4.4課外科技活動
在模具卓越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理論學習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實踐是根本,三者必須緊密結合。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外培訓等環節中,不僅要注重創新理論和方法的培養,還應注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通過開展學術講座、課外科技活動等創新活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可選擇的校內科技活動項目包括:大學生科技創新、模具創新設計大賽、AutoCAD創意設計大賽、數控技能大賽等。可選擇的校外競賽項目包括: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設計大賽、中國大學生創意創業大賽、3D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等。
5 教學體系實施的保障
5.1校企聯手打造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培養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積極組織“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專任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或參加項目研制開發,進而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企業實習指導教師以生產一線的高級工程師為主;企業授課教師必須是在模具相關的企業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模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能力;企業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必須要求是具有較深的工程實踐背景的企業高級工程師或中高層領導,且能全面、系統地掌握相應的工程實踐環節。
5.2建立適應卓越人才培養需要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建立穩定的、滿足教學需要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學生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能力的重要保證。南京工程學院購進了數控加工中心、線切割、電火花等一批先進設備,還引進了符合專業發展方向和相應行業背景的企業,在學校營造必要的工程教學環境,將工程專業要素融入到平常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當中。
近年來南京工程學院先后與企業共建了“江蘇省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汽模具裝備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江蘇小節距工業鏈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鑄鍛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同時,學院還與昆山模具工業城、無錫模具廠、永儒塑膠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營造了學生的實踐教學環境。
篇10
關鍵詞:本科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計劃
隨著國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的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就業觀念、畢業生未來發展能力等問題日益突顯,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構建適應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機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落實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上層建筑,是人才培養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體手段,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怎樣依據人才培養目的和規范要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完成人才培養計劃的整合,是打造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內容。
一、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建設要求
(一)秉持知識、能力、素質和諧推進的要求。加強授知前提下,增強學生獲知、提問、析問、答問水平的培育。著重開拓基礎教育內容,改進教育內涵太窄、太專特質,增強含自然人文科學在內的基礎知識、理論、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質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的與學制的需要,統籌全局,科學整合基礎和專業、課內和課外、理論和實踐、主科和支科、教和學等諸關系,清晰各自目的與功能,把握它們間的主次與聯系,確立科學的時間權重。重視學科融合,適當調配,整合課程,精求綜合。推陳出新,重視優合。
(三)秉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聯系的要求。教學計劃須把共性和個性、統一性和多樣性聯系起來,反映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特點與能力。以學生為本,就學生差異引發對教學要求的差別,編排模塊化的知識構架與彈性的課程安排,對相關課程推行層級教學。適當減必修課、增選修課。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性,促成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完善。
二、打造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科學途徑
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標和培育要求是確定培育計劃的開始站。應用水平的培育是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確定培育計劃的主軸,依該主軸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三位于一體的課程內容系統、教學計劃,是確定培育計劃的最終目標。我們要圓此目標,就必須打造以下5 個科學途徑:
(一)依照一級該學科專業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來對用人單位的務實查詢,對該學科專業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開展廣泛思辨,即開展學科知識要求思辨、專業技能要求思辨、綜合素質要求思辨。
(二)依照對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思辨,根據“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于一體”的主軸,推出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該設置啥課程,該含啥教學內容,該安排啥實踐性教學環節,都要有個基本構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課程和主干實踐性教學內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順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依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打造學科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需開拓鞏固,所以須依課程內容系統整合目的,打通在該學科下的若干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優選內容,并整合學科基礎課,建設整合的學科基礎課平臺。同時,打造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方向課平臺上的若干個專業方向模塊。
(四)依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諧進行的要求,橫向貫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縱向促成三個密切聯系、一起并行的教學內容系統,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素質拓展的內容系統。
(五)根據課程的縱向構架編排教學進程表,且配置學時和學分,最終成就教學計劃。
三、以技術技能水平培育為主軸打造課程體系
傳統本科人才的培育內容系統常依學科體系建設,重視厚實的學科理論根基、寬厚的專業口徑,一般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和深奧理論的教授,忽略實踐能力的培育,對實踐教學內容系統就缺少深層的考慮與體系的建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統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軸,打造既獨立又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知識組成上必須要有寬厚知識、扎實基礎、強實踐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論課程,突顯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打造目的清晰、邏輯嚴密的平臺和聯系模塊化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在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的過程里,要對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進行改革,重視基礎、專業平臺的建設,在課程架構上慢慢促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結構、“專業方向課程+跨專業任選課程”的模塊化縱向化的培育系統,推進人才的基本規格與多樣化、個性化前進,讓學生加強了對社會的適應。
依人才培養目的與樣式需要,改革傳統的按學科范疇安排課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課程與學生全局知識架構的計劃。在全局計劃出學生要把握的知識點與能力提升的需要后,從實際出發,就各課程開展主動剪裁、整合與內容的翻新,計劃、組織且建設嶄新的課程,打造較為完善、系統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相應給實踐教學預留足夠的學分學時。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為中心,把課程分成幾個課程組,清楚課程組在人才培養計劃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課程組的關系。經對組內課程內容的精選、重組與豐富,使所有課程組的教學內容全部強化,提高教學質量和形成專業特色。根據類設計學科基礎模塊,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礎平臺與技術基礎平臺。要完備思考社會對人才的各項的需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設置利于學生自由選擇的文化素養與職業技能系統課程,許可跨專業的其他專業課成為公選課,使學生的個性發展時空更大,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相應的考慮該專業特征,推行分層與分類教學。
除所規定的專業主干課為必修課程外,須加一些有行業應用技術內容,同專業主干課程相融合的下游技術的模塊化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將行業要求作主軸,把所學的知識相串聯,為綜合技能的建設供給較好的系統理論知識與技術原理。
(二)建設實踐教學內容系統
根據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多層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層教學、分類計劃、分步落實、獨立設計選修和必修相統一的實踐教學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人才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課堂內系統的、全方位的實踐技能培訓,至課堂外自選的開放實驗、打通校內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培訓與校外實習相聯系的培育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專業人才動手能力的需要,和諧實驗內容,敲定對應的基礎實踐技術系統、專業實踐技術系統與模塊實踐技術系統等內容,裁減證實性實驗權重,加強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內容的成分。證實性實驗同相關理論課保持緊密關系;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須表現技能的綜合訓練需要,表現實驗課的階段需要。需突顯各階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證實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能力,綜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為培育個性化,在確定實驗課程性質時,可將本專業需把握的知識點確定為必修實踐;技能拓展性實踐或次技能點實踐,設為選做實踐,給學生自選,供學生個性化前進時空。用基礎性和先進性、綜合性和設計性相統一的原則,淘汰一些老課程內容系統內的證實性經典實驗,改善、整合成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讓學生深入認識實驗原理、方法,解決、處置實驗中可能曝露的問題,提升分析困難與解決困難的水平,加強學生的拓新水平、技術研發水平的培育。
就實驗教學的方法,須重視因果式指引與成果型培訓,激勵學生的成功感,激勵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鉆研的上進心。這是主動學習性格和研究氣氛養成的正能量。
(三)建設素質拓展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非“狹窄于技術”的工匠,卻需有良好的綜合素養。所以除理論教學系統、實踐教學系統外,還需打造素質拓展系統。要拓展的素質,含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的專業素質,和適合社會前進的綜合水平、精神面貌與身心情操。須把規范化的素養拓展追求當作學生全面前進的工具,重視人文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功效,重視科學精神的啟迪對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養拓展置入人才培養計劃,是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保證的一個重要因素。
素質拓展內容系統含社會綜合能力的培訓與專業外延的培訓。須促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融匯,推行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和課內教學的融合,規范與增強課外教育管理事業。校內素質拓展培訓,可同科研工作相統一。考慮專業特征,推行大學生科研培訓計劃,激勵學生踴躍參加科研與拓新行動,以培育學生的科學素質。學生經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構思、設計和實施,提升知識運用水平,達到初級的科研水平。激勵和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等比賽,參與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各類專項訓練,以提高學生素養、獲取技能。可結合學生社團工作,經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科技、文化活動,使學生的社交能力、協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質拓展系統化,含一定的必修、強制內涵。素質拓展用學分模式納入教學方案,學生只有獲取對應的專業素質拓展學分、綜合素質拓展學分才能畢業,只有獲取對應學分需要才有評獎等資格。學生用項目方式申請素養拓展內容,通過審批,確立項目學分。學生依設計符合培訓需要時,可獲取對應學分。
綜上所述,以能力培育為主軸的三大教學內容系統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識、能力、素養和諧與共的高素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內在需要。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結合自己的特色,持續整合人才培養計劃,務實推進因材施教與激勵學生個性完善,為社會培育高素質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約記者.技術本科:一種高等教育辦學新定位--來自上海電機學院的報告[J].教育發展研究.2006(9A):46-49.
[3] 楊科舉.技術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
[4] 陳飛.技術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生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