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工程就業現狀范文
時間:2024-03-29 18:1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醫學工程就業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代生物醫學工程崛起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人工器官的概念正式被承認,并成為生物醫學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開始迅速拓展,研究方向日益增多,其研究內容正在逐漸擴展。有報告指出,生物醫學工程與物理科學已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中推動了生物醫學領域的革命性進步并將繼續對醫學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生物醫學工程作為一個充滿活力和前景的學科,已經在學術方向、研究內容和人才隊伍等諸多方面呈現出日漸繁榮的趨勢,我國已超過100多所院校設立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但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豐富扎實,關于營銷方面的認知卻非常少,畢業后愿意從事營銷工作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事實上,作為現代醫療器械生產技術創新和進步主要原動力的生物醫學工程非常需要營銷理念的支撐,從而推動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發展的科學化、市場化。
一、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研究需要營銷理念
所謂營銷觀念要求企業一切計劃與策略應以消費者為中心,正確確定目標市場的需要與欲望,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標市場所要求的滿足,貫徹“顧客至上”的原則,將管理重心放在善于發現和了解目標顧客的需要,并千方百計去滿足它,使顧客滿意。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主要包括生物力學、生物材料、組織工程、生物醫學影像、生物電子學等分支,其進步和發展對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那么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人體功能輔助和衛生保健都有哪些需求必須成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的重心。
(一)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增強營銷理念的引導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基于真實問題情景下的探索、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選擇適當、可行性強的題目促進學生的思考,因此,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入營銷思考模式,培養學生在已知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發現新知識,提高發掘潛在消費的意識,從而能夠深入探索,找到滿足潛在消費的研究途徑,實現學習科研的新突破。
(二)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多引入社會實踐課程
學校知識的學習最終是為了服務社會,投入社會實踐,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作為科研型較強的學科同樣也離不開科研價值的實現,那么了解當下生物醫學工程發展情況應該成為學生必修的知識。例如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生成立了生物醫學科學發展調研隊,在假期走訪附近的各個醫院和醫療器械公司,考察研究了不同等級醫院和市場上的醫療設備,從而對醫療設備有了全面立體的了解,認識到醫療設備對于病人的重要性。
(三)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結合市場需求培養專業性人才
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賣方,要重視市場需求研究,積極分析就業市場動態,預測社會對生物醫學工程人才的具體需求,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根據市場反饋信息,設計和調整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加強實踐環節的設置比例,使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實現高等教育和社會的接軌,把生物醫學工程職業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盡早樹立職業發展意識,確定個人職業發展目標,主動提高自身技能,提高知識轉化率。
二、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營銷理念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理事長樊瑜波在2012年世界醫學物理與生物醫學工程大會上說:“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市場規模約4000億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是名符其實的朝陽產業。”目前,我國有生產類的醫療器械公司1.5萬家、營銷類的30多萬家,產業的飛速發展對專業人才需求旺盛。但愿意到公司發展的學生卻很少,愿意去從事營銷類行業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轉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觀念,培養和提高其營銷理念非常重要。
(一)在專業授課的基礎上增加國家政策信息和產業化發展現狀
據介紹,未來的三年內,中央將考慮支持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基本設備配備,加強省市縣三級疾控中心試驗能力建設、公共衛生專業防治機構建設和職業衛生防治機構建設,并配備必要設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設備配置也被列入中央考慮項目內容,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基地的設備建設也被納入考慮范圍。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綜合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等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是現代醫學發展強大的推動力,小到血壓計、大到手術機器人,與百姓生活關系密切。
在當代世界經濟中,醫療器械是其中發展最快、最為活躍的工業門類之一。從世界醫療器械市場的分布來看,美國仍占主導地位,是世界醫療器械市場第一出口大國,也是其出口增長最快的七大產業之一。可以預計,醫療器械產業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產業。在授課的內容上增加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化發展現狀,使學生多了解當下醫療器械發展現狀,使同學認識到產業化發展能夠不斷激勵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本身的高速發展,從而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能夠在產業化的發展中不斷提高和進步。
(二)在專業課教學中增加營銷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營銷興趣度
筆者對2012年河南省醫藥衛生類大中專畢業生冬季雙向洽談會上招聘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用人單位信息作了簡要的統計,因為招聘會的醫藥衛生類限制,有百分之六十七以上的用人單位為醫院,其次為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醫院以維修為主,醫療科技公司以營銷為主,而這兩種發展方向對學生的吸引力都不強。因此,作為培育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基地加強學生在第二課堂例如到醫院實習、參與公司的營銷團隊進行實習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要開展多種模式建立與用人單位暑期實習合作等項目,使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具有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加強務實教育教學,專業的教學要與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相一致,職業技能訓練要適應行業企業勞動組織和技術發展需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使學生畢業時能夠達到技術和管理人員需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和技術工人上崗前應有的崗位規范要求,掌握直接從事某一種專業領域所必需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
生物醫學工程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產業化發展已經顯現鋒芒,必將為未來醫學的快速發展帶來動力和希望。因此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刻不容緩。如何轉變生物醫學工程學生的就業觀念和發展眼光,增強該專業學生的營銷意識和營銷觀念必須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之一,以培養出高素質的市場化專業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昌勝.生物醫學工程[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美]菲利普·科特勒,凱文·萊恩·凱勒.營銷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吳健安.市場營銷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篇2
在美國高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不僅有負責課程性教學、專業化指導以及自身科研的本系導師,還擁有大量外系以及與研究所聯合的教師。以霍普金斯大學為例,它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擁有100多名教師,但其本系的教師只有42名,其他均為外系教師,這些教師主要來自于藥學院和工程學院。其學科背景更是豐富,涉及到電子學、材料學、數學及統計學、機械、化工等諸多方面,這種充分利用學科間的優勢進行教學的模式,不僅豐富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更為共同促進學科發展發揮了強大的推動作用[3]。隨著近些年的發展,我國各高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師資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與美國相比,在聯合培養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在與其他專業相關領域專家教授的聯系方面做的還不夠,各高校間的交流程度有待提升。
2課程設置之比較
美國高校的本科課程突出通識化、職業化,學制采用四制,課程主要分為5個方面:(1)科學基本知識;(2)工程類核心課程;(3)生物醫學類核心課程;(4)人文與社會科學;(5)工程類選修課程。其中工程類核心課程類似于國內的專業基礎課,而工程類選修課類似于專業課。在4a本科教育中,第1a主要進行通才教育,學習基礎知識;第2a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及就業取向選擇主修專業,學校安排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師幫助選修工程課程并進行科研實踐研究指導;最后2a學生則主要進行某一傳統工程領域及其生物應用方面的學習。美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以能力為導向,特別關注于知識背景領域的寬度以及課程與職業發展的密切性,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教育,為今后學生在職業選擇上創造了廣泛有利的發展條件。我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的課程設置則主要集中于影像設備和醫學電子工程學這種更為專業化的課程上,基本上沒有高校針對生物醫學工程自身產業化的過程及其背景等相關知識進行認知性教育。相對于專業教育,在學生職業素養和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稍顯不足。學生本人對專業課程的自主選擇度不高,能夠選擇的專業課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見,我國的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課程設置更加突出技術性和專業性,學科之間的跨度不夠,學科交叉性不足,很難實現學科間的共同促進和發展,導致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發展中跨領域發展的可能性降低。各高校在教學科研方面的特長開展,聯系實際不夠緊密,過分強調專業型技術人才培養,一定程度上與當前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脫節。
3實驗實踐能力之比較
美國高校非常重視學生實驗實踐能力的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最早在美國發展,積累下了豐厚的科研基礎力量,并且大多高校具備條件優越的實驗室,且實驗室資源十分充足,為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和萊斯大學在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中,實驗室課程占很大比例;杜克大學重視培養該專業的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弗吉尼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實驗課程平均每周超過3h。由于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發展時間相對較晚,目前各高校的專業實驗室資源有限,并且對本科生不完全開放,實驗條件相對落后,因而在課程設置中實驗課比重相對較少。另外,在實踐實驗能力培養方面相比之下重視程度不高,設置的實驗課多半是驗證性實驗等,缺乏創新性,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鍛煉。據統計,我國許多高校本科生的實驗課時不到總課時的1/6,較美國高校水平差距較大。
4對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發展模式的啟示
通過比較中美兩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發現了我國在該專業本科教育領域存在的不足。針對如何更好地開展生物醫學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更好地發展我國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總結了以下感受與啟示。
(1)結合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趨勢,確立適合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但伴隨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技術領域的更新進步,該專業將會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我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應適當借鑒美國高校的培養模式,更加注重為研究生培養打下堅實基礎,而本科階段主要集中在理工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生物學與醫學背景的了解上,從而為學生下一階段在某個研究領域的繼續深造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我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還要注意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致力于培養既能推動科研發展又能滿足產業化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該專業下階段的跨越式發展進行力量儲備。
(2)根據學科發展的規律及特點,逐步實現我國高校師資隊伍的有機整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屬于交叉學科,是理、工、醫等多學科的交織融合。美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教師很多都是各學科分支的領軍人物,將他們整合在一起組成師資隊伍順應了學科發展規律,發展勢頭必然明顯。隨著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發展,目前國內也有一大批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著不菲的成績,掌握著豐富的理論知識與科技前沿技術,對臨床需求有著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因此,各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當充分考慮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發展規律,真正理解交叉學科的內涵,一方面通過高校聯合優勢,集中解決各個分支專業的教學問題;另一方面,盡可能將該領域的專家融入到教育隊伍當中,高效整合師資隊伍,使其充分體現醫工融合的特點,從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使其真正領會醫工結合的真諦與內涵,那么優秀的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必將源源不斷地被挖掘、培養出來。
(3)筑牢學生人文素養基礎,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課程體系設置應基于產業市場需求和科研發展。美國生物醫學工程的本科課程尤其以專業課程設置突出其學科本身涉及面廣的特點,同時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綜合培養以及實驗實踐能力的有效鍛煉,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并且能夠結合科研優勢突顯重點。我國開設生物醫學工程的各高校應該充分借鑒學習這些經驗做法,并結合各高校的實際情況,貼合自身的科研方向與優勢,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科研實踐,提升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同時,要強化研究與產業的雙方面發展,將市場需求納入課程設置的考慮因素,并且融合學生自身的興趣及未來就業形勢等相關方面,靈活創新地設計課程,爭取培養出具有特點鮮明的、發展方向廣泛的、綜合素質與競爭力強大的醫工人才。
5結語
篇3
研究對象: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四年制畢業生124人。研究材料: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四年制畢業生就業工作情況。研究內容: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①就業單位層次及留校情況;②就業地區分布;③就業流向特點。
二、就業現狀
(一)就業單位層次及留校情況
4屆畢業生到縣級及以上的醫療單位占53.2%,就業于企業單位占29.8%,考研占13.7%。
(二)就業地區分布
畢業生在四川省88.7%;重慶市6.5%;廣西、甘肅、山東、浙江、福建、江西分別為0.8%。瀘州醫學院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畢業生就業流向呈“三高一中”的特點:一次就業率高,達100%;就業單位層次居中,到縣級及以上的醫療單位比例高(占53.2%),到企業單位的比例居第二(占29.8%)。考研占13.7%,而到區級醫療單位為0,這正符合同學們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工資待遇、事業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的重要原因。就業地區在成渝兩地比例高(川內就業的比例88.7%,重慶市6.5%),川外就業比例為4.8%(廣西、甘肅、山東、浙江、福建、江西分別為0.8%),隨生源地的擴大、同學擇業觀念的變化及川內就業壓力的增大,到川外就業的比例可能有增高的趨勢。從事醫療衛生工作比例高(70.2%),說明同學在多年來的醫學教育中樹立了牢固的使命感和強烈的專業意識。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到企業發展、自主創業,這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和社會熱點,這一比例比臨床醫學本科生從事非醫專業的比例明顯增高,說明這一專業的學生就業的領域比后者寬。
篇4
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達到371萬人,研究生47萬人[2]。但是,我國工程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多樣性和適用性欠缺;工程性缺失和實踐教學薄弱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評價體系導向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對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創業訓練重視與投入不足;產學研合作不到位,企業不重視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參與[3]。工科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產學研合作教育。當前,我國工科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從總體上看顯得比較低,表現在有些學生缺乏創新實踐的理念和愿望,缺少創新實踐能力的毅力與意志;有些學生有創新實踐意識但不能很好利用,有創新實踐熱情但創新實踐能力不夠;有些學生雖有創新實踐靈感但缺乏創新實踐技能等。每年畢業生招聘會上反饋的信息表明,有些畢業生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存在不少差距,企業很難招收到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來承擔企業繼續發展的重任,出現了學生“就業難”和企業“人才荒”的兩難境地。工科院校應正視現狀、分析原因,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師素質、實踐教育、課外科技實踐、社會實踐等多方面入手,構建有利于工科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4]。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動手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雖然已成長和發展了幾十年,但是,由于其本身“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的特點,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認識及基本定義都還在不斷地創新、調整、補充和完善,特別是社會上對這個專業的認識和接受程度還不高,不大清楚這個學科的性質、作用和地位,相關的產業部門認識也較模糊。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適應科學的進步,更要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前,數字化醫療技術正在蓬勃發展中,相關的醫療器械、醫療技術服務產業也在迅速壯大。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京津環渤海灣三大區域已成為本土三大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區。據不完全統計,三大區域醫療器械總產值之和及其銷售額之和均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因此,如何結合學科的創新與發展,充分利用產業成長及壯大的時機,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是擺在生物醫學工程教育者面前的當務之急[5]。為了提高本科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中,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更是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社會對優秀工程技術人員素質的要求,是現代企業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與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需要。實踐是實現、發展、創新知識的源泉,是檢驗真知的標準,也是深刻認識、理解、學習知識和技術的最好課堂與老師。人們根據經驗總結出一句格言:聽到的會忘掉,看到的能記住,只有親自做過的才會真正明白,并深深地刻在記憶中。只有親歷親為,才能深刻理解、掌握、運用事物的本質、原理、規律,并有新的發現和發展。過去高等學校培養的畢業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術,但與企業工程師相比,他們在綜合素質、實踐與創新能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經驗告訴我們:知識≠能力,兩者之間有一個傳動的鏈條叫做實踐,即應用知識解決工程問題。因此要培養未來的卓越工程師,提高工程師教育質量,充分開發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就必須要按照其成長的特點和規律改革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讓工程師教育回歸工程。
2引進荷蘭特色化教學模式DCL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
東北大學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在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施國際化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實踐,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實用創新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為目標,從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本科生導師制等多個方面,深入開展了教學改革與嘗試,并成功探索出“以項目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本土化實踐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項目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是一種開展“學習+研究”的教學模式,引進了合作方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DesignCenteredLearning(DCL)教學模式,基于問題進行研究、面向實踐探索學習,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把學生的科技能力培訓列入教學計劃,校企合作,發揮資源優勢。它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為中心,采取學生分組合作、查閱資料、調查研究、討論、交流等方式學習設計方法的課程。以培養能力為宗旨,以項目為載體,基于問題研究,以課題研究和問題解決為核心,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教學活動,注重方案設計、過程訓練,激發學生科學研究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運作機制,為學生就業乃至創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3DCL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研究——以“老年人摔倒測試”案例教學過程為例
3.1案例的選擇和設計——整合各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老年人摔倒檢測”是本科生第6學期進行的DCL項目。這個案例針對當今老齡化社會的熱點問題——獨居老人的健康智能監護,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領域是非常有實際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當今獨居老人逐年增多,老人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摔倒是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一個惡性殺手。如何利用生物醫學工程的專業知識,研發可以對老年人行為動作進行實時監控的儀器設備,設計有效的摔倒檢測的算法,能夠在老人發生摔倒危險的第一時間,通知家屬和社區醫院,從而最大程度的減輕傷害,正是這個課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這個課題也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信號與系統和數字信號處理兩門前序課程的基礎上展開的,讓學生們能夠直接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對知識有更加感性的認識。總之,從案例的選擇和設計上,首先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習研究為主[6]。教師根據教學和科研經驗,提煉出能夠涵蓋本課程主要知識內容的項目或研究設計課題。選擇提煉項目的原則是項目知識化、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然后成立由中外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的教學小組,編寫該案例的教案、提煉項目、講授工程案例,選擇可以引導學生對此項目和問題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索研究的問題作為主要教學任務和目標。
3.2案例進行過程中——提高團隊協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通過案例描述的形式提供給學生信息,通常是這樣的描述:介紹一些簡單的關鍵詞、主要目標(可以是簡單的建議),并給出案例方面的一些暗示。學生需要在小組里(最多不超過8人)完成這個案例。為此,他們需要在助教的協助下每周進行一次會議,每個案例持續10周。與傳統課程不同的是助教的職責是作為一名觀察者為學生提供改善方案的建議,而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地傳授知識。在每次會議期間,學生需要確認自己欠缺的知識、明確自學作業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每個學生都需要做這些任務并且需要在下次會議中向整個小組匯報自己做的結果。除了專業知識部分的任務,學生還會討論到各自的進步,如由于在小組里擔任討論組長、會議記錄秘書和板書等角色而學會的相應技巧。總的來說,DCL主要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鼓勵組員之間進行團隊合作,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組建實驗、如何做報告、如何開展一次有效的會議以及如何成為領導者[7]。
3.3案例完成效果考核方式——顛覆死記硬背的傳統方式、改善被動抄襲的學習態度
教學模式、目標改變了,成績考核方式也改變了——小組、教師評價學習研究成果。因此評價學生的學習研究成果時要用新的方法來評價。要從學習知識轉向學習能力轉變,從關注結果向過程與結果并重轉變。要重點考核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學習研究的態度和學習研究的成果。小組和教師要結合個人在項目中完成任務的情況、工作量的大小、難易程度、貢獻大小、自主學習與研究的態度、創新等情況給出該門課程的成績。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觀念轉變的體現標準是:只要經過學習和研究學會了知識,收獲了能力,不看成果和貢獻大小,都在合格以上。考核評價方法的改革,就是要解放學生,讓其輕松快樂地學習,使學習成為一種有趣的研究活動。就“老年人摔倒檢測”這個案例來說,最終的考核結果來源于多個方面,包括指導教師根據平時學生的表現、每周的自學報告、會議記錄、會議日程完成的情況給定的分數,小組中期答辯的分數,期末答辯時評委根據小組儀器設備展示以及PPT講述情況給定的分數,其他小組評價的分數,組員之間互評的分數等多個方面,從不同維度對學生成績進行評估,使考核方式脫離傳統,更加科學合理,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8]。實踐表明,這門課程很受學生喜愛,“老年人摔倒檢測”這個案例也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成效。學生們普遍反映,對前序的信號與系統和數字信號處理的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對怎么分工合作完成項目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未來的工作或者繼續深造都有很多益處。
4實踐效果
經過多年的中外校企合作、學研產醫結合,利用教學資源和優勢,實施以項目為載體、基于問題的研究,學研一體,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研究的DCL教學改革,使教學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回歸,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學生回歸了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變成了主導的角色。把學習和研究集合于項目之中,學習知識與收獲能力共生并進,用新的考核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習變成了一種積極快樂的研究活動。東北大學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本科生大學4年中除基本實驗實踐類課程外,主持并實際參與的項目案例達10余項,共計2400余學時,學生的英語能力、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幾年來本科生的就業率達到100%。在實習與實訓考核中,絕大多數學生被東軟集團一類的企業納入人才儲備庫。這種研究型的教學模式的優勢越來越凸顯,正在改變著教學的水平和質量,也在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觀念,同時也改變著學生的學習觀。
5結語
篇5
1 全國醫學工程技術隊伍的現狀
在我國6.6萬多所醫院中約有1.6萬多所縣級以上醫院擁有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約10萬余人。其中縣級醫院約4.5萬余人,省市級以上大醫院5.5萬余人。縣一醫以下五萬多所醫院基本上沒有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具體表現為:
1.1學歷偏低和知識老化
知識老化和學歷偏低是醫學工程技術人員隊伍中的普遍現象。就湖北省的情況看:地市級三甲醫院(含三甲)以下的醫院醫學工程人員中基本上沒有本科和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專學歷的為數不多,中專學歷或轉行過來的占大多數;基礎差、知識陳舊,外語水平低,因此對新科技的新設備維修起來相當困難。有的畢業分配到單位后,動手能力差、長期不能獨立勝任工作,這與學校的辦學條件和經驗有關,也與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師資力量、實習、實驗條件有關。
1.2 人員編制比例明顯偏低
據有關資料統計,國外醫院的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占醫院科技人員的15%—20%,而我國三甲醫院的工程技術人員卻不到1—3%。再從醫療設備資產配置的比例上看,發達國家的醫院是每100萬元醫療設備資產配備1人,而我國醫院一般在30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資產的配1人,地市級三甲以下(內含三甲)醫院1000萬元設備資產配備不到1人。
1.3 醫學工程技術隊伍人才流失
“重醫輕工”,醫學工程科室得不到重視,大有關、停、并、轉之趨勢。例如:部分醫院(內含三甲級醫院)把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劃歸后勤科、總務科、藥材科或醫務科代管;學校把從事醫學工程專業教學人員劃歸數理教研室;職稱、住房等個人問題得不到較好的解決,造成具有本科和本科以上高學歷人員流失。
2 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基地的現狀和矛盾
80年代后期,衛生部在全國五所醫科大學建立了五個儀器培訓中心。進入90年代后,先后有60所高校陸續開設了生物醫學工程學專業的本科和大專班。其中有40多所理工院校培養的是學術型、工程型和技術型人才,其畢業生不適于維修。有21所醫學院校和9所中等衛生學校培養的是技能型、實用型人才。且前者也不愿從事維修,而后者又只能對低、中檔醫療設備,對高精尖的醫療儀器設備又顯得力不從心。高職、高專教育方可解決這一矛盾。
3 高職高專院校開設醫學工程專業應解決的問題
3.1 辦學力量問題
根據中專開辦該專業的情況,主要是財力、物力、人力不足。因此,要想在高職、高專院校內辦好醫學工程專業,必須要吸取中專辦此專業時的教訓,在全國有一定基礎的幾所高職、高專內集中力量把該專業辦好。也可以走醫學與工科院校聯合辦學之路。
3.2 專業名稱問題
醫學工程,顧名思義就是醫學與工程技術結合,使診斷工程化。醫療器械維修專業實際上就是醫學工程專業。“維修”一詞給人的印象是技術性不強,招生時就不吸引人,畢業后就業也難。據了解全國高校辦該專業的名稱也五花八門。建議衛生部應對該專業名稱作一個統一的冠名。
3.3 課程設置問題
專業教材名稱過于陳舊和雜亂,各自為陣。例如“常備”原先講的是鉗工,電、氧焊,顯微鏡和581光電比色計一類簡單分析儀器的內容,而現在的內容全是現代的醫用檢驗儀器,所以應改為“醫用檢驗儀器”;“醫電”是大學的一門專業,它是心電圖機、超聲診斷儀等醫用電子儀器的總稱,而不是一門課程。建議教育部、衛生部對該專業課程的命名和設置作統一規定。
3.4 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
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就是要有一支既懂專業理論知識,又懂維修的雙師型教師組成的專兼教師隊伍。在現在暫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把從事醫學工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充分利用起來,過渡一下。同時該專業的教師應屬主科教師,而不應該附屬數學物理教研室,應單獨成立醫學工程教研室。這樣,可增強教師的敬業精神。
3.5 實驗室建設問題
據了解辦有該專業國家二類本科院校實驗室的問題都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因此高職、高專在創辦醫學工程專業時,一定要有關部門財力上的扶持。可以先把電工學、電子學實驗室先建起來,用以解決專業基礎課開設多項學生實驗課的問題;而對醫療儀器設備幾門專業課的實驗應建一個“醫療儀器設備實驗室”;對制冷設備還要建一個“制冷設備實驗室”。在財力不足的初期,后兩個實驗室可在臨近有實力的單位尋求實習基地,而后逐步過渡。
3.6 教材建設問題
由于我國出版政策的諸多原因,限制和影響了人們編寫出版著作的積極性,這不利我國醫學工程教育事業的發展。建議衛生部組織全國的專家、教授和維修技術人員一起合作統一編寫一套專業教科書。因為抓好教材建設是辦好一個專業的重要環節。
3.7 生源問題:
培養目標是決定生源的關鍵。筆者認為培養目標除了衛生部門外,還應面向藥監、計生、技術監督部門。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應以行政手段規定在所屬單位成立專職管理部門。美國、日本等許多發達國家相繼成立了旨在解決臨床醫療工程技術問題,對醫院工程技術人員實行統一管理的臨床工程部門。早在1985年美國410家醫院就有94%的醫院設置了附屬獨立的臨床工程部。還有醫療器械公司、計量、計生系統也大量缺乏維修人員。這樣就業面廣了,生源就沒有問題。如果生源多,該專業就可以辦成一個系。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建議教育部、衛生部應盡快解決上述問題和出臺“醫學工程法”,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國醫學工程技術隊伍的穩定與發展,促進以維修為主的醫學工程專業中、高等實用型人才教育基地和醫學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物理學與醫學是人類知識寶庫中的兩個重要分支,隨著物理學在醫學中應用深度和廣度的發展,各種人體成像和放療設備,構成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一類醫療設備,這些高精尖的醫療設備和儀器占有醫院大約50%以上的固定資產,是現代醫院的重要標志。由于缺乏專門人才,目前這些設備除了常規診斷外,很多功能沒有發揮出來,這些設備產生的我國特有的大量正常人體信息,尤其是病理信息資源得不到利用,因此,抓緊醫學物理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開發應用設備功能進。的當務之急。
1現階段我國培養醫學物理人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1國外醫學物理學科發展已經比較成熟
國外醫學物理學科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善,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建立“英國醫院物理學家協會(BHPA)”;1958年成立“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協會(AAPM)”;1965年初成立“國際醫學物理學組織(IOMP)”,現已有七十多個國家加入。縱觀國外,醫學物理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從根本上改善了醫院大批高精尖醫療設備的性能、顯著提高了醫學診斷與治療質量、醫學科研水平的縱深發展,同時帶動了相關醫療器械產業的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也建立了相應的醫學物理學人才培養體系。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原子能機構啟動了一個系統而全面的醫學放射物理學的教學計劃,包含許多不同水平的培訓項目和短期培訓課程(如IAEATRS-277和TRS-398測量規程培訓),IAEA技術合作項目用專門資金支持各個國家在自己的大學建立醫學放射物理專業的研究生項目培訓。美國的AAPM在1990年制定了《初級醫學物理師的培訓計劃》,要求對剛進入醫院從事腫瘤放射治療、影像診斷及核醫學的醫學物理學碩士或博士畢業生最少進行2年的臨床培訓,1993年制定了《醫學物理學碩士學位的教學計劃》[1]。由此可見,國外的醫學物理學科的發展已經比較完善,從課程設置、入學要求、學制以及畢業要求都已經比較完善。其醫學物理人才一般是理學或工學院校畢業的本科生再到醫學院校學習臨床知識,一般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60多年來發達國家已經培養了大批量的醫學物理師,目前這些國家腫瘤放射治療中醫師與物理師的比例是2:1或1:1[1-2]。
1.2我國醫學物理學發展的現狀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是以國家、社會和專業職位的需求為基礎,才能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專業應用等方面全面發展。目前,我國雖然擁有自己開發的醫療設備,但口碑較差,大多數醫院以進口高檔醫療設備為主,每年花費大量外匯。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醫院中尚未設立醫學物理師崗位,很多專家雖然在醫院中從事相當于醫學物理師的崗位但在職稱晉升上只能走其他的職稱系列;另一方面是醫學物理學科尚未進入本科專業目錄。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在醫療診斷、治療裝備提高之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是醫療機構實現以民為本、服務人民的宗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我國的醫療機構中長期以來主要由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的醫生或技術員承擔著國外由醫學物理師所做的工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老一輩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3年以唐孝威院士為首的11名院士和15名教授給吳儀總理寫信要求成立醫學物理學科;2004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21次香山科學會議專門討論我國“醫學物理發展問題”[3]。到目前為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及在核技術及應用學科下建立了一套涵蓋醫學物理主流內容的學科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課程和教材,形成了“產學研、理工醫”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培養了一批合格的碩士和博士。與此同時,蘇州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學校都曾嘗試著培養我國醫學物理人才,但目前各校有各校的特點,有的在核物理下培養、有的在放射醫學下培養、還有的在生物醫學工程下培養,沒有一套統一的培養模式。
2本科階段醫學物理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泰山醫學院放射學院于1985年開始創辦醫學影像學專業,1998年開始招收醫學影像學碩士,其中醫學影像技術方向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醫學影像學專業為山東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試點專業,山東省特色專業、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山東省成人教育品牌專業,影像技術實驗室是山東省省級教學示范中心,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是山東省重點學科;1989年開始舉辦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專科專業,2001年開始招收與此專業相對應的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目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山東省特色專業。在這一背景下,從2005年開始嘗試培養醫學物理學本科人才,探索我國培養醫學物理人才的新模式。
2.1加強“雙師型”[4]教師隊伍建設,實現知識結構雙向融合
我們學院培養的醫學物理師的職責是與臨床醫生配合,工作在腫瘤放射治療領域,從事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物理和技術工作,特別是診療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以及保健物理和輻射防護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作用。醫學物理師的職責決定了醫學物理人才培養的師資類型、師資結構的要求與傳統本科有所不同,他需要較高比例的具有講師、副教授、教授資格,同時又具備工程師(主管技師)、高級工程師、教授高級工程師資格、有豐富臨床實踐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我們的設想和做法是: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努力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其次,學校面向三甲醫院及放療設備生產企業聘請具有較強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實習實訓指導教師;第三,鼓勵年輕老師到三甲醫院的放療科及放療設備生產企業做“訪問學者”,通過現場實踐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業務水平,真正使學生接受“雙師型”教師的業務水平。通過這些方式,以期提高授課教師的業務水平,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2.2以實踐教學為核心,實施“3+1”[5]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人才
因學科專業目錄里面沒有醫學物理專業,所以我院醫學物理人才培養的專業為應用物理學專業(醫學物理學方向),四年制,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在我國應用物理學專業培養模式一般實行“3.5+0.5”的培養模式,即三年半學習加上半年實習。在開辦此專業初我們也是實行此種培養模式。經過2005級學生的畢業實踐,發現在醫院半年實習時間太短,學生還沒有完全進入角色,實習期就快要結束了,而且學生在進入實習點時,各大醫院上一年的要人計劃已經基本結束,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偏弱,實習醫院層次不高,不利于學生就業。從2006級開始我們通過調整課程設置,修改培養方案逐步試行“3+1”培養模式,即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置,逐步試行三年在校學習,一年在外實習的培養模式,在校學習期間通過加大實驗課所占比例及利用假期見習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目前從2006級學生就業情況及醫院評價來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p#分頁標題#e#
篇7
無論是醫學過程的記錄、控制、分析和決策,還是醫學的管理,信息技術在其中都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了醫學信息管理巨大的招生和就業前景,為社會輸出了一大批醫學基礎扎實、綜合知識水平高的高素質人才。年輕的醫學信息管理專業,也在市場的需求中上下求索。
1、 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要求
該專業基本任務是貫徹執行國家教育、衛生工作方針,培養德、智、技、體全面發展,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培養具有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同時具備一定醫學相關知識,熟練掌握崗位操作技能,能應用所學知識在一線崗位從事衛生信息管理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通過系統學習醫學信息管理知識,將具備以下知識技能:
1.1掌握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1.2掌握計算機技術及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1.3掌握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1.4、掌握計算機技術在醫學中應用、醫學信息處理、網絡管理和HIS的開發與管理能力;
1.5具有在醫療衛生系統、生物醫學工程領域進行計算機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初步能力;
1.6掌握醫學信息檢索、信息查詢與分析的能力和閱讀本專業外語刊物的能力。
2、專業發展的現狀
青雉的醫學信息管理專業尚處在方興未艾的萌芽期,專業人才無論在知識結構和科學性和綜合運用的能力等方面,都沒能契合市場的需求。直接加大了醫學信息管理專業就業前景的風險。
2.1知識結構的松散:許多高等院校開設的醫學信息管理專業,尚處于“臨床研究”階段,課程的設定與臨近專業模糊不清。忽視了醫學基礎、計算機學、信息管理學之間的有機聯系,學科間缺少交集,完全成了拼盤式的堆砌。自然也難以建構起縝密詳實的知識體系。
2.2實踐能力的匱乏:在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往往注重理論的教條而缺少實踐的檢驗。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很難將所學知識綜合應用,缺乏對知識經驗的統籌能力。
2.3就業與學業脫節:數以萬計的醫院對于醫學管理專業人才的渴求并沒能拉動該專業人才的蓬勃。許多學生就業后由于知識結構的畸形或實踐運用的不足被迫前往專業不對口的崗位從業。能夠僥幸留在本專業崗位就業的學生也鮮有在事業上有大成就者。
3、專業人才的培養策略
針對現階段知識結構的不科學、實踐應用培訓比例低、就業萎靡的醫學信息管理專業,必須依托明確核心課程、加強實踐鍛煉、引導就業等人才培養的措施方能得以解決。
3.1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以我國現階段醫藥信息化建設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信息化在醫學中的不斷滲透使社會對于信息化時代的醫學工作者有了更高、更精的要求。及時了解市場需要的人才類型和人才數量,有的放矢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改革腐舊的以招生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校園與社會接軌。
3.2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打破教與學長期分離的舊統,教育的中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自主探究的能力、積極實踐的能力。學生自主安排學習計劃、自由參加課余活動。以學生為整個教學活動中心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由被動的定量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地不定量探索學習,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教師只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幫助者。
3.3有機結合教學內容:一方面,將醫學基礎、計算機、信息管理等課程的知識改疊加模式為乘式效應明顯的有機結合模式,強調學科間的緊密聯系,深化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意識;另一方面,提高綜合實踐課程所占比例,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實踐學習是檢驗理論學習的標尺,理論學習是參加實踐學習的物質儲備,二者往往相輔相成,依托共存。在實踐案例中檢驗教學實績。利用這兩方面的教學內容安排,搭建起學科乘學科、理論加實踐的系統知識結構。
3.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直接影響了教育質量和教育實效。各院校應加大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引進科技水平高、專業技能牢、研究成果好的優秀專家教授。避免非專業教師成為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骨干。把牢從教者的質量關,拒絕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差的中老教師打資歷牌。
3.5加快專業教材的編寫:雖然基礎醫學、計算機學和信息管理學各自都擁有名目眾多的教材,但以此三大類學科為基礎的綜合型、性醫學信息管理書籍尚未問世。
3.6適配有效的教育評價系統;優質的教育評價系統擁有一顆善于甄別人才的慧眼。教育評價應以定性考核為主,定量考核為輔,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的、多元的、動態的評價。科學規范的教學評測系統也是縮小學生與社會所需要人才差距的重要保障,是人才的“試金石”。
4總結
醫學信息管理,是一片亟待開墾的沃土,也是一片充滿挑戰的荒原。如何因地制宜地種好這一片莊稼,不僅是對教師這位莊稼漢的考驗,也是對施肥用料的教學模式的巨大挑戰。醫學信息管理專業就業前景是廣闊的,就業現在卻是撲朔的,建立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已然勢在必行。
篇8
關鍵詞:機械制圖 生物工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07
生物工程專業是生物學與工程相結合的一門交叉性學科,要求學生掌握生物學與生物工程學方面的基本理論,不僅需要具備獲取輕化生物技術理論知識,也需要具備從事生物技術產品生產、生產過程控制檢驗等工作的綜合能力[1-2]。學生一旦需要參與產品生產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術理論。《工程制圖》一直是生物工程專業開設的必修課,一般安排在大一,是以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認知能力、立體思維能力以及讀圖、識圖、繪圖能力為主要任務的專業基礎課程。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及以往的教學過程發現現有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學生沒有充分認識機械制圖課程的重要性;第二,現有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模式以及課件實例都是針對機械專業,并沒有專門針對特定的非機械類專業。針對這些在教學實踐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如何開展生物工程專業機械制圖及CAD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是亟待解決的人才培養與教學質量問題。本文就如何針對生物工程專業進行機械制圖和CAD教學進行了分析,試圖解決在實際教學中的問題。
1 提高生物工程學生對《工程制圖》的認識
我院生物工程專業主要是針對發酵方向,就業方向主要為酒廠、醬油發酵場、榨菜生產等相關發酵領域。雖然畢業生直接參與零件設計、機械加工裝配的情況很少,但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會從事發酵設備的管理和維修,甚至發酵工廠的設計等工作,這就需要具備閱讀機器原理圖樣的能力。可以設想,如果連基本的原理圖都讀不懂,如何進行操作、維修和設計。因此以工程制圖在生物工程專業中的應用為突破口,聯系后續相關課程工廠設計,讓學生明白學習本門課程的目的與意義。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課程應用范圍的理解,在緒論階段和裝配圖階段,選定一個工程制圖及cad在生物工程專業中的應用實例進行實際講解。由于本課程為工廠設計課程的先驅課程,選定工廠設計課程中的實例進行講解,不僅讓學生在專業認知的同時了解工程制圖在專業體系中的作用,也對兩門課程的聯系有一定的了解。
2 現有的生物工程專業《工程制圖》教學中的問題
2.1 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
現有的非機械專業的工程制圖及CAD教學基本上延用大學本科機械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是機械類內容的壓縮,而且講課實例作業練習都是機械類實例。沒有專門針對特定非機械專業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并且沒有合適的教學實例。
2.2 教學模式沒有針對性
現有的教學模式還是沿用著機械專業工程制圖教學模式,分為畫法幾何、機械制圖以及計算機繪圖三個大板塊。由于非機械專業的工程制圖課時量為50課時左右,為了應對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很多教師上課時以采用降低教學難度和精簡教學內容為對策,這必然導致學生練習時間大大降低,知識掌握程度降低。
3 機械制圖教學方式改革
3.1 教學板塊調整
針對非機械專業工程制圖課時較少的現狀,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和順序進行改革。傳統的教學板塊中的第一部分為畫法幾何,主要內容是點、線、面投影基礎知識,用來培養學生的立體感。由于本知識點大部分是高中知識,講解占用時間較長,故對本部分知識點進行大量壓縮或者改成練習教學法[3]。本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繪制立體三視圖的能力,可以首先利用基本體的立體模型引導學生入門,由實際的立體繪制三視圖,培養立體感更形象具體。這樣學生不再枯燥的理解空間虛構點線面,而是在實際立體中學習點線面的投影,講解具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果。
3.2 教學內容針對性改革
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實例都是針對機械專業實例,并沒有針對生物工程專業的教學實例。在零件圖以及裝配圖章節,選擇與生物工程先關的實例進行講解。并且選取實際發酵廠中的實際零件進行繪制與講解,或者選取實驗室中的有關機械試驗設備進行實踐繪制。
3.3 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利用Proe、Solidworks等軟件繪制一定的三維圖,完成課件制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立體感,也提高教學效果。將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模教學模式相結合,可以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課堂教學清晰直觀。
3.4 增加實踐教學環境
由于非機械專業工程制圖課時較少,現有的實踐環節基本省略,但是這會造成學生學習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可以組織學生到機械精工實習基地進行參觀,認知一定的機器,有一定的工程理念。然后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生物工程實驗室,從實驗室的試驗儀器中可以看到一定的機械儀器,了解試驗儀器零件和裝配關系,對零件圖的繪制和裝配圖的繪制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增加教學目的性[4]。
上世紀90年代誕生了基于系統論的生物工程,即以生物學(特別是其中的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和細胞學)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結合化工、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工程技術。在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工程制圖往往是被忽視的部分,作為生物工程專業人才應當具備發酵工廠設計、圖紙繪制等專業技能,在教學中應加強引導學生對機械制圖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結合發酵工廠設計實例,改善教學板塊的配置,優化教學方式與手段,設置具有專業針對性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傳錦,周海,劉道標,惠學芹等.關于非機械類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2,(27):176-177.
[2]朱顏,包春江,郭宏亮等.非機械類專業制圖課程的教與學探索[J].裝備制造技術,2010,(1):207-208.
[3]甄鑫.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工程制圖》的教學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67.
[4]羅紅萍.非機械類專業《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J].科技信息,2008,(2):23.
篇9
關鍵詞:細菌畫;醫學檢驗技術;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醫學檢驗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專業所涉及的儀器日趨自動化、專業化和精細化,檢測項目的范圍及結果質量也在穩步提高。這些現狀都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有幸參加由中國科技協會主辦的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生物單元),發現細菌畫競賽可作為提高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現匯報如下。
1背景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應用型學科,其培養目標指出要重點培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適應崗位勝任力的應用型人才。隨著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在我國日益興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創新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作為評估專業發展和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醫學生開展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成為我國醫學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2-3]。醫學院校對學生開展何種形式的創新能力培養和如何開展,業已成為醫學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4]。細菌畫是以不同細菌的菌落作為畫筆顏料,在特定顯色培養基相應位置勾勒預先設定好的線條和圖案,經過培養后,最終呈現出不同顏色和圖案的細菌特定畫作。通過參加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筆者發現細菌畫競賽可作為提高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2競賽過程
教研室參加的細菌畫競賽過程主要包含如下幾個階段:(1)參賽隊伍的初篩:依據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要求,教研室確立參賽團隊初篩方案,向2017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全體學生廣泛宣傳,動員學生3人為一組,自行組隊參加初篩,每組提交一個或多個參賽設計圖,大膽地展示自己的設計風采。教研室收集各參賽團隊的細菌畫初步設計方案,經專家們篩選后確定8組團隊為入圍隊伍,通知學生準備參賽。(2)細菌畫底稿的設計:將8組隊伍分成若干團隊,每個團隊有2~3組參賽隊伍和1名指導教師組成,要求學生根據競賽的“初心”主題,使用A4紙進行細菌畫底稿的再次創作。(3)細菌畫創作前的準備:使用科馬嘉公司尿道菌群顯色培養基干粉,按照產品說明書操作,配制細菌畫專用顯色培養基,經質量檢定合格后備用;依據細菌畫創作的實際操作特點,制備符合要求的畫筆工具(小尺寸接種針或小口徑接種環)備用;根據細菌畫設計圖圖案配色要求,選擇符合顯色要求的細菌菌種(例如紫紅色的大腸桿菌、黃色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藍色的腸球菌、綠色的綠膿桿菌等),用無菌操作技術分區劃線接種于普通培養基,37℃溫箱中過夜培養,留取單個細菌菌落備用。(4)細菌畫作品的繪制:根據細菌畫設計底稿上呈現的圖案和顏色用滅菌的接種針挑取對應細菌的菌落,先在顯色培養基表面勾邊處理,勾勒出圖案的大體輪廓,再使用滅菌的接種環挑取對應細菌的菌落在輪廓內細致涂抹,完成細菌畫的涂色處理。例如《桔梗花》作品繪制方法如下:先用滅菌接種針挑取少許綠膿桿菌,在培養基的中間描出桔梗花的根莖,使用滅菌接種環挑取少許綠膿桿菌對葉子內廓進行涂抹上色;接著用滅菌接種針挑取少許紅色的大腸桿菌,畫出桔梗花并填充顏色;用滅菌接種針挑取少量黃色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畫出桔梗花的花苞并填充顏色。(每次使用接種環(針)前后都要用酒精燈火焰反復燒灼,以防污染)。畫好的細菌畫在培養基底部貼上標簽,標記作品名稱、時間及創作者等信息,37℃溫箱中過夜培養。(5)細菌畫作品的修改:觀看細菌畫作品的最終呈現效果,對作品進行拍照或攝像留存。各參賽小組需仔細觀察細菌畫與設計底稿作品顏色及圖案的差別,詳細記錄使用的每種細菌及使用量,分析作品所呈現的效果與設計圖效果差異的原因,制定修正方案和繼續實施,提高細菌畫作畫技巧,改善細菌畫作品呈現情況。(6)細菌畫作品的提交:各參賽團隊經過前期反復創作實踐,總結繪制細菌畫的最佳條件,按照大賽要求繪制最終細菌畫作品,拍照和錄像后與參賽相關材料一并提交大賽組委會,等待專家們的評審。
3競賽體會
筆者指導的劉麗等學生團隊創作的《桔梗花》作品最終獲得本次細菌畫競賽合肥賽區(生物單元)復賽優秀獎的好成績,下面就本次競賽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存在不足等方面做如下總結。
3.1實踐能力的提高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實踐技能是創新能力的基石,隨著專業學制的更換,實驗學時的壓縮和實驗經費的緊張,學生實踐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課程教師需要積極思考的問題。筆者發現參加細菌畫競賽不僅可有效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實際操作更加規范化和準確化,為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夯實基礎。本次細菌畫競賽中所涉及的無菌操作技術、革蘭染色技術、細菌形態學觀察、細菌分離培養和生物安全等實驗技能既是微生物學檢驗基本技能也是核心技能,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各團隊指導教師詳細分析每一項實驗技術要點,示范展示實驗操作的規范化和準確性,參賽選手每日需重復練習上述基本實驗技能,錘煉自己的實踐技能。經過近半個月的細菌畫練習,各參賽團隊每位參賽選手的實踐技能較未參加競賽的同學均有顯著提高,如革蘭染色技術規范性和準確性、細菌分離培養技術的熟練性和結果準確性等,參賽選手們的實踐技能得到充分提高。
3.2創新能力的提升
創新能力主要指的是能夠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體系,針對特定目標提出新方法、新觀點或新創造。創新的過程是曲折的,要能經受住任何失敗的考驗和多次重復的枯燥,具備創新的責任感,對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百折不撓的毅力與執著,具有獻身科學的意志[5]。隨著中國“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的出臺,正式推動了各高校“雙一流”建設教育的啟動[6]。面對國家“雙一流”建設教育的戰略目標,各醫學院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統籌規劃創新創業教育,逐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適應“雙一流”醫學教育的需要。筆者發現參加細菌畫競賽可作為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培養出符合“雙一流”教育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細菌畫作品創意圖設計、方案書撰寫、細菌顯色原理分析、結果差異性探討、結果影響因素分析、視頻作品編輯、作品PPT匯報等方面都是由各參賽團隊選手在相互協作下共同完成,指導教師僅作為“旁觀者”加以引導和評論,充分激發了學生科學實驗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參賽的選手們一致表示通過本次大賽的參加,熟悉微生物科學實驗過程,學會科學分析實驗問題,嘗試創新解決問題。部分參賽團隊選手由此萌發了創業的念頭,正積極申報創業項目,擬構建細菌畫設計工作室用于文化娛樂,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細菌畫競賽開展鍛煉了學生批判性思維,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3存在不足及對策
細菌畫競賽作為第二課堂可有效彌補第一課堂的教學不足,拓寬學生實踐能力的深度和廣度,為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和途徑[7-9]。細菌畫競賽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不足和對策如下:(1)參與度不高:細菌畫競賽屬于新興的創新性大賽,尚未納入教育部門已公示的技能競賽目錄,各醫學院校對其認識不足,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參與度不高。教育部門應盡快將其納入技能競賽目錄,鼓勵各高校組隊參賽,擴大其作用影響力;(2)支持度不夠:細菌畫競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學校支持力度不夠,降低了指導教師和參賽團隊的積極性,拉低了競賽實際效果。學校應加大支持力度,出臺相關政策,保障競賽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切實保證競賽實際效果;(3)覆蓋面不廣:細菌畫競賽需要選手具備一定的微生物學實踐技能,參賽選手多從已完成課程學習或正在課程學習的學生中進行篩選,競賽覆蓋面不廣。教研室可開放實驗室,制定相關的實踐技能培訓計劃,吸引更多感興趣的學生走進實驗室,錘煉學生的實踐技能,拓寬競賽選手的篩選范圍,擴大競賽覆蓋面,提升競賽實際效果。綜上,細菌畫競賽能夠促進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激發了學生科學實驗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鍛煉了批判性思維,有效的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作為提高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娟娟,龔敏,王茜,等.低年級醫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及探索[J].解剖學雜志,2018,41(3):356-359.
[2]劉超,包曉紅,蒲麗娟,等.實驗教學改革背景下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1):3-4.
[3]鄭英,史宏燦,陳軼群,等.臨床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4,18(1):89-92.
[4]聶春雨,郎亞軍,殷亞杰,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36(3):102-104.
[5]張璐,楊慶愛,王若維.護理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內涵及構成要素的探討[J].護理研究,2016,30(10):1251-1253.
[6]徐雪松,金泳.“雙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的創新教育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4):97-98.
[7]張婷,糜漫天,朱俊東,等.以第二課堂為載體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1):986-987.
篇10
“機會失去很難再來”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學習成績優異,即將畢業于東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孫楠楠(化名)原來以為,自己條件好,有大量的工作崗位供自己挑選,因而在求職初期輕易地放棄了一些就業機會,現在不免后悔。
“我開始找工作時,把月收入定在1800元至2000元,低于這個標準的不予考慮。”孫楠楠說。抱著這種“還有更好的”心態,孫楠楠放棄了月收入1700元的華碩集團,與“必須馬上簽約,開始實習”的飛利浦公司擦肩而過……
進入2008年12月,她開始慌神了。“來高校招聘的企業越來越少,以往每年都來的蘇寧、國美電器、阿里巴巴、富士通,取消了來校招聘;一些企業對招聘專業有嚴格限制,而工資等待遇與日俱減;過去肯要本科生的企業,現在只招聘研究生。”孫楠楠說。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背景下,與初嘗求職苦澀的孫楠楠相比,新聞學專業的陳兵(化名)在求職過程中更是一路坎坷。
“盡管預料到就業形勢不好,但沒想到會這么難……”在網上尋找到一些單位,準備“主動出擊”的陳兵意外發現,因為受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已經減少了用人計劃。
參加招聘會的企業少了,招聘崗位少了,用人的“門檻”卻提高了。比如,山東電力第三建設集團等企業規定,沒有通過英語6級的大學生不要;生產王老吉飲料的加多寶集團招聘行政人員,限于行政管理專業……
陳兵說,招聘市場營銷人員的企業也要求專業對口。他最想去的報社、雜志社等媒體單位,不是沒有招聘計劃,就是只招聘廣告部需要的工作人員。
陳兵說,過去總覺得讀四年的高校牌子不錯,自己的能力也挺強,因此,不甘心受委屈,現在,自己轉變了觀念,只要有招聘會,就主動參加,降低身價,尋找機會。
“機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對已成功簽約的大學生而言,就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機會只眷顧有準備的人”成為他們最深刻的體會。
英語6級、日語2級水平,TOEIC(托業)考試845分,在高校學習期間多次獲獎學金,即將畢業的大連民族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孫龍坦言,上述這些“光環”在求職前期,并未帶給他多大幫助:參加SK集團面試,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通過;大連通世泰公司對專業技術要求較高;一些企業在招聘的同時,還附帶“需交納費用參加相關培訓”的要求……這些讓他無所適從。
2008年10月,孫龍收到了索尼大連分公司的面試通知。“我覺得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孫龍說。
他不斷加強英語口語練習,僅自我介紹就背了上百遍。面試時,他不但十分流利地進行了自我介紹,而且在群體面試中,運用英語正確搶答了兩道問題,給面試官留下了良好印象。
不久前,與中國一航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約的東北財經大學學生安子健,2400元的起薪,讓不少同學羨慕。談及求職成功的經驗,安子健表示,自己此前有過去外企求職且英語面試不過關的教訓,便把目光投向對英語要求相對較低的國企。
“我在高校期間曾獲得幾次獎學金,并擔任班長,這也許是企業選擇自己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企業比較看重的是,一個青年人身上是否具有‘復合型人才’的潛質。”安子健說。
多方努力幫助大學生就業
盡管當下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大學生就業造成的影響何時結束還難以預測,但遼寧省的一些就業專家呼吁,政府部門和高校需要有一種緊迫感和責任意識,并逐漸形成一整套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服務政策,以應對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眼下,教育部門和各高校應認真做好各種就業信息的搜集、評估以及全面公開工作,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調整自己,爭取找到合適的工作。”遼寧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鑄說。
面對媒體關于就業問題的報道和高校在招生時擴大宣傳之間的矛盾,大學生難免出現困惑、恐慌甚至悲觀心理。為此,高校需將每年不同專業畢業生流向、就業率、薪酬水平;近年前來高校校園招聘的用人單位、筆試和面試內容;全球性金融危機大背景下各行業的現狀、龍頭企業的相關情況以及需求等,盡量向大學生公開,以便大學生參考。
遼寧省人才中心調研員孫鳳歧建議,政府部門應通過加大引導大學生投身基層的工作力度,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不斷拓寬就業渠道。
“遼寧省從2007年起實施‘縣以下農村中小學一校一名師范本科生計劃’,迄今已選派2000多名大學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建議參照這一做法,吸引更多醫衛、政法甚至理工專業的大學生去社區、鄉鎮、村等基層組織工作。”孫鳳歧說。
東北大學學生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鄭虹建議,高校應當把大學生分級分類,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就業。比如,東北大學將全體應屆畢業生分為出國、考研以及就業綜合能力強、一般、較弱等類,“對癥下藥”安排專人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一些特殊群體,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四川地震災區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學生等群體,對他們進行求職經費補貼、重點推薦、“一對一”心理輔導,全力幫扶他們完成就業愿望。
制約大學生就業六大因素
長期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育專家、武漢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趙北平教授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大學生就業日益走向“買方市場”,大學畢業生同層次間擠占崗位的效應仍將呈增強趨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時代走向“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同層次、專業相似但來自不同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同質競爭,導致研究生不斷擠占本科生崗位、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崗位。
大學畢業生人數倍增期與全國性就業高峰期重疊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據統計,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是106萬,2007年則達到495萬,7年間翻了兩番多。初步統計顯示,2009年全國將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而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全國性就業高峰期,農民工、城鎮待崗人員、留學回國人員三股勞動大軍幾乎同時涌入勞動力市場。如此多的就業人員同時涌向一個有限的就業市場,給還不太善于“推銷”自己的大學畢業生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隨著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啟動,幾乎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危機開始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中國。不少企業減少了新員工的招聘數量。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今年用人單位的需求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成為當前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外部大環境的影響,趙北平分析認為,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變化錯位也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很多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調整不是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而是立足于學校師資條件,在高校招生和專業設置上不是以社會需求為本,不是以學生就業和發展為本,結果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卻是用人單位招不到適合的專業人才。
趙北平特別強調,相當比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內因。很多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仍然停留在不切實際的舊思維中,跟不上現實環境的變化,導致畢業生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由于這種不恰當的自我定位,使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出現了“就業不難擇業難”的普遍現象,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寧愿待業也不愿“屈就”。
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和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缺乏是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另一重要內因。由于缺乏這兩種意識,許多大學生上大學后失去了目標與追求,缺乏個人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不能結合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對大學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就業求職時個人綜合素質、專業實踐能力、學習成績、崗位資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造成就業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