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和化學工程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08-15 17:3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工程和化學工程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教學特點
《環境工程原理》是基礎理論向工程技術過渡的課程,它抽象出了環境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普遍規律,其特點決定了教材難以理解,再加上內容多,公式推導繁瑣,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多半數的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在學習中往往體會不到該課程的樂趣,體會不到重要性,總覺得用處不大,學習中也就自然缺乏了主觀能動性[4]。由于我們課時有限(理論教學50課時,實驗教學20課時),在理論課的教學中,我們結合本學科的側重點,對內容進行了小范圍的適當刪節和調整,簡化理論推導過程,增強公式的理解和應用,注重公式的應用條件。《環境工程原理》的實踐教學同樣包括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兩大部分(課程設計探索下文再敘),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占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實踐環節的訓練能使學生把環境工程原理的理論來提高工程實踐的思維方式、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環境工程原理的實際應用價值,激發學習能動性。
2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教學體系
2.1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教學安排
盡管《環境工程原理》在國內高校已開設多年,但是相關的課程實驗教材參考資料幾乎沒有。自我系開設《環境工程原理》課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實踐環節尤其是課程實驗的安排、改革、研討與建設。因此結合《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的特點和我系所在的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學科優勢(我院具有較強的應用化學、化工、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和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應用化學、微生物、發酵工程等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我系《環境工程原理》安排了20個學時的課程實驗,幾乎涉及到課程大部分篇章。我們對《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的安排主要考慮原則是《環境工程原理》實驗要區別于《環境工程專業實驗》,例如沉降是《環境工程原理》重要的基礎理論,也是《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重力沉降室、《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沉砂池(沉淀池)的重要工程理論,在水處理實驗中,我們也開設沉降實驗(包括自由沉降和絮凝沉降實驗),因此在《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教學講授的方式、深度和范圍,及如何有效和后續專業課程實驗有所區別又能巧妙的銜接對《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理論闡述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動性。所以我們在工業中廣泛應用的單元操作的基礎上,運用環境工程原理基礎理論,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既使學生了解每個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有能使學生理解這個單元操作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以更寬泛的視覺和更高的高度來看待這些操作,使學生不拘泥于工業操作的模式,使學生可以根據每個單元操作的原理獨立設計實驗,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同時,通過“深化”課程實驗內容,學生可以借助理論知識和課程實驗來發現當前應用的環境工程處理單元的原理和優缺點,提出改進的方向是個重要的課題,也為今后環境工程設計打下基礎。
2.2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教學設計
我系《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實驗以前主要參考和使用《化工原理》實驗教學設備,基本上是通過單元設備和仿真實驗來實際觀察設備的工作狀況,驗證課堂講授的基本內容。我們充分借鑒和吸收《化工原理》、《反應工程原理》和《生物工程原理》等課程實驗,在這個基礎上,結合《環境工程原理》課程特點重新進行了設計和優化。我們擬將《環境工程原理》實驗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實驗、提高型實驗(設計型實驗)、研究型實驗[5]。第一層次是基礎實驗,即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實驗項目,包括流體流動阻力系數的測定、孔板流量計校核實驗和吸附等溫線實驗等必做基礎實驗。第二層次為設計型實驗,補充基礎實驗中未體現而在工業中廣泛應用的單元操作,包括恒壓過濾常數測定實驗、吸附動力學實驗及超濾膜實驗等選做實驗。第三層次就是是研究型實驗。例如污染物降解菌的間歇培養實驗(CSTR)實驗。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比如流體流動和流體機械實驗,過濾實驗和吸收實驗,我們主要充分參考了《化工原理》實驗成熟的實驗設置。比如吸附實驗,為了有別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吸附實驗以及抽象出吸附基本理論,我們設計了吸附等溫線實驗和吸附動力學實驗,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入理解吸附的基本理論,比如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溫線,看看他們的相關性系數R2,得出更符合L或者F的等溫線,又可以很好與第三篇反應動力學結合起來,通過研究吸附速率,就是吸附量與時間的關系得出吸附過程是否符合一級或二級吸附動力學。比如沉降,我們開設落球自由沉降實驗,通過這個實驗使學生更能理解流體的Re對自由沉降的影響,熟練掌握Stocks公式的應用,并且理解Stocks定律用落球法測定液體粘度的原理和方法,這樣以能顯著區別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自由沉降實驗又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沉降的基本理論。
3結語
篇2
我們開展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遵循兩條基本原則:一是適應普通高等教學需求的基本原則;二是適應本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基本原則。在堅持兩個基本原則基礎之上,我們提出三條改革思路:一是針對生物工程類專業特點,突出分子生物學在現代工業微生物研究和改良中的應用趨勢和途徑,加強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和本學科的認識;二是遵循高等院校教學特點,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一套能夠培養理論素養與實驗能力并重的工程化人才的分子生物學教學體系;三是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實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理論中強調應用,在應用中引出理論,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消化理論知識的同時拓展視野并加強對本學科的理解。
2教學改革具體內容
2.1優化教學內容
我們在進行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授學時,首先針對生物工程類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教材并制定教學大綱。經過比較和分析,我們選擇趙亞華編著的《分子生物學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作為基礎教材,該教材主要闡述的是狹義分子生物學所涵蓋的范疇,編寫內容具有條理清晰,語言簡練,信息量大,實例豐富等特點,并且全書系統地在重要的知識點后附有簡要小結,便于學生在學習和復習過程中從繁雜的信息中快速的查找和理解重點內容,比較適合于普通高校生物工程類專業教學使用。分子生物學課時少而內容繁雜,在有限的課時之內不可能按教材內容全部講授,學生也不可能全部能夠接受。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專業特點,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取舍,并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補充,突出專業領域涉及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選定教材之后,我們根據生物工程類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1)弱化學科交叉重復部分,分子生物學是在多個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決定了分子生物學中有很多理論知識與其它學科具有交叉和重復,如生物化學、遺傳學、酶學和微生物學等,我們在分子生物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已經學習過的交叉部分的知識點采用復習的方式快速進行;(2)強化對與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講解,例如DNA的重組、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基因的轉錄和表達調控等內容;(3)引導介紹與本專業相關性不強的知識點,學生如有興趣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學習,以滿足求知欲望較為強烈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如噬菌體基因的表達調控、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等;(4)結合專業方向補充教學內容,加大應用實例講解,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講解特異位點重組內容時,可以結合目前研究領域應用較多的Xer/dif重組系統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了特異位點重組概念和過程的同時,又學習了該重組理論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微生物代謝途徑工程中的應用,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理論性、專業性、實用性、學術性和前沿性并舉。
2.2改革教學方法
對大學生而言,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及其抽象的學科,其中涉及的理論體系和生物過程復雜而又晦澀難懂,極其難以掌握,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有限,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改變授課方式,使抽象化的概念能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學習效率尤為重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方法做了以下改革:(1)采用多媒體教學,結合大量精美圖片、動畫和視頻,將抽象的、理論的生物過程或概念中涵蓋的大量信息有效、生動、形象化地展現給學生,例如,蛋白質合成過程中涉及的起始、延生和終止三個過程以及延生過程中涉及的進位、轉肽和轉位三個反應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中間涉及的概念和因子很多,通過板書無法有效地進行形象化演示和解釋,而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下,借助大量圖片和動畫實現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方式講授該生物過程,可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該部分內容;(2)大力利用網絡資源,搜尋與講授內容相關的精美圖片和科教視頻,補充教材內容的不足,從不同視角、不同階段對重點內容進行闡釋,幫助學生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例如,RNA干擾技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和過程,課堂調查中發現學生很難理解雙鏈RNA的產生、水解蛋白的作用過程等概念,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選用一段網絡公開視頻通過三維動畫模擬,使學生輕松地“看到了”生物體內RNA干擾過程,極大地幫助了學生對相關過程的認識和理解;(3)利用生物學分析軟件演示促進學生理解,在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無論是簡單基因的比對分析還是復雜的蛋白質定向進化模擬都離不開專業的生物學分析軟件,在教學方面利用生物學分析軟件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授蛋白質的編碼基因序列和開放閱讀框兩個概念的時候,學生短時間之內無法深刻理解,如果使用生物學分析軟件對一條基因進行分析演示,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CDS與ORF之間的聯系與區別;(4)結合實例對重點理論進行剖析,例如基因表達調控部分內容,在目前的科學研究領域和實際工業化應用領域研究都極為廣泛,但在實際教學時,由于知識點多,過程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覺到枯燥而不知所以然,此時即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某個具體的相關研究項目(例如碩士研究論文、博士研究論文或科研基金研究項目)的目的、意義和方法等進行講解,達到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在實例中引出理論概念和過程。通過大量實例的講解,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本學科的認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3強化實驗教學
分子生物學是在實驗論證的基礎之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對實驗技能要求很強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因此,分子生物學的教學也必須有實驗教學作為支撐,只有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下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達到真正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學的教學目的。對工科的生物工程類專業,實驗教學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在我們的實驗教學改革中,將每個班分為10組,每組3~4人,每個學生可以且必須單獨完成實驗操作,掌握本專業應用最為廣泛的基因工程操作技術中常用的經典方法。實驗教學時間與課堂教學時間比例設置為1∶2,保障有1/3的教學時間用于實驗教學。實驗內容主要圍繞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經典的四個步驟進行,即目的基因的獲取、重組載體的構建(克隆載體)、受體細胞(大腸桿菌)轉化、結果驗證,在此過程中連續進行染色體提取、連接、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制備、轉化、質粒提取、限制性酶切以及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等基本操作,使學生掌握DNA體外重組過程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術原理。在上述實驗過程中,多數實驗步驟中都是微升級反應體系,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極高,因此,通過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并強化學生的“精細化”實驗操作能力,為培養動手能力強,專業素質過硬,分析能力嚴謹的合格大學畢業生做出貢獻。
3結語
篇3
關鍵詞:新能源;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培養方案;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韓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講師;何志霞(1976-),女,甘肅涇川人,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蘇 鎮江 212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ZD2009025)、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課題(課題編號: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國高校設立新能源專業的必要性
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兩大基本問題,發展新能源是解決這兩大問題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對于常規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而獲得,在新技術基礎上系統地開發利用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潔、低碳、可持續利用等優勢,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為促進人類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所以這些國家在相關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是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能源產業化發展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落后,總體產業化程度不高。不過,我國天然資源非常豐富,市場需求空間很大,在政府大力發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帶動下,新能源領域成為大型能源集團、民營企業、國際資本、風險投資等諸多投資者的投資熱點,技術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十二五”期間將是我國新能源產業從起步階段進入大規模發展的關鍵轉折時期。我國新能源在這一時期的發展總目標是:建立初步適應大規模新能源發展的電網等重大基礎設施體系,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壯大和升級,促進新能源市場的不斷擴大,爭取在2015年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盡管國家已經把發展新能源放在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一場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進行,它必將帶來新的經濟繁榮、新的社會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是缺少成熟先進的新能源技術。我國主要的新能源設備和技術完全依賴進口,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而新能源產業化進程中的這些難題有待專業人士去破解。所以,培養新能源方面的專業和復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產業作為一個錯綜復雜的資源環境復合體,涉及物理學、化學、流體力學、傳熱學、電子電工學、材料科學、生物學、管理學、工業經濟學等學科內容,是一個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新興產業。[3]因此,需要設立專門的新能源專業來滿足,新能源產業對新能源人才要有寬的知識面、自主的學習能力、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等要求,進而要求高校做好優化人才培養層次、改進人才培養方案等工作。
國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學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專業,用于培養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設立了專門的光伏與可再生能源工程學院,并于2000年開設了光伏與太陽能本科專業,2003年又開設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專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依托其可持續能源系統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統專業。此外,意大利的都靈理工大學和米蘭理工大學都開辦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專業。美國的俄勒岡州科技學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學本科學位課程。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變化,對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世界上將會有更多的高校開辦有關新能源的專業。
我國高校在新能源專業設置和新能源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還落后于發達國家。為順應時代的發展,為國家培養新能源這一新興產業的專業人才,2010年7月經教育部審批,浙江大學、中南大學、江蘇大學等11所高校首次設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其中江蘇大學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由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承擔開設任務,已分別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關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則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
在對國內外新能源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要求,基于新能源產業特點及企業和社會對新能源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同時結合本校自身的學科特色和優勢,確定了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專業培養目標的確立及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的設置、可行的教學計劃的制訂等。
1.培養目標
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專業建設和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依據,也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國內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專業,目前處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階段,因此,找準本校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確立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長遠目標尤為重要。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依托機械工程、電氣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化工、土木工程等學科專業的支持,并結合新能源產業的特點設立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一流的視野,具備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這一強交叉學科寬厚扎實的物理、化學及熱流體科學基礎理論,系統掌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應用專業知識及技能、新能源轉換與利用原理、新能源裝置及系統運行技術,能勝任新能源技術相關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及技術經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課程體系的構建
盡管自2010年以來國內陸續已有許多高校正式獲批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本科階段的招生資格。但總體來看,我國系統培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剛剛起步,對于相應課程體系的構建也處于探索階段。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構成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否合理、課程內容是否先進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而且,一個專業要具有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培養方向和業務范圍,就應有自己獨立的課程體系。[4]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門內容豐富而又廣泛的科學與工程,屬交叉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緊密相關,又強烈地依托于能源與動力工程、材料、機械、電氣、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由于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為空白,因此,如何以這些學科為依托,形成內容先進、結構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急需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筆者根據孫根年有關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給出了系統思考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5]
由圖1可以看出,在層次上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課程劃分為通識教育平臺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集中實踐環節和課外實踐環節五個方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作為一個系統,不同的課程類別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指導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服務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門人才培養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學組織與實施
基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結構,考慮到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筆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在教學組織上前五學期主要進行普通文化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的教學,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在第二、三、四、五學期還安排了金工實習、專業認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和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目的是增加學生在校期間的動手操作機會。第六、七學期組織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和實習實訓,核心課程均采用一體化教學方式。第八學期開展畢業設計環節,從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獨立完成課題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的特色
1.以厚基礎、寬平臺、交叉學科為理念,強調扎實的物理、化學和熱流體科學基礎理論
課程建設時,首先在物理、化學基礎理論方面增加了“大學化學”、“物理化學”、“能源與環境化學”和“半導體物理”課程。其次,根據新能源專業的特點,強調物理、化學基礎的同時,通過減少“工程圖學”、“工程力學”和“機械原理與設計”課程的學時數來弱化機械類課程。再次,為了充分發揮本校本學院學科優勢和特點,在熱流體理論方面除了開設“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課程外,還開設了“熱流體數值計算基礎”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熱流體理論與技術”兩門專業特色課程。目的是提升專業內涵,強化特色,確保學生具備新能源領域相關的扎實的基礎理論,是學生今后在本專業及相關領域是否具備發展潛力的關鍵所在。
2.強調實踐教學及新能源工程訓練
首先,增加了“現代分析測試技術”課程。其次,增加了實習環節的學時數,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的三周生產實習變為第四學期末的一周認知實習和第六學期的三周生產實習。目的是增加實踐教學,先認知實習,后生產實習,使實習環節更為科學和合理。再次,還增加了項目設計,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學期的兩周課程設計修訂為第六學期末的兩周課程設計和第七學期末的兩周項目設計。目的是先開展某門課程的課程設計,后進行具體的項目設計,設置更為科學和合理。通過指導學生開展設計性、綜合性項目設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此外,還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訓練環節,在此環節中學生和指導老師雙向選擇后,學生參與到老師的科研項目中。指導老師在與國內外新能源企業合作中,向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專業實踐機會。這個環節是在第七學期前完成,設置此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和工程應用能力。通過明確的學分要求保證學業導師制的落實。指導老師通過這樣一個環節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可向學院推薦其保研,實現本研貫通培養,前后的培養具備一定的連續性。最后,為了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及已有的實驗條件,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更好地滿足新能源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新能源技術工程應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課內及集中實踐環節總學分要求基礎上還增加大于等于六個學分的課外實踐要求(社會實踐、競技活動)。
3.體現多學科交叉特點
在課程設置時,除開設“工程圖學”、“工程力學”、“電工電子學”、“機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課程外,還增開了物理、化學方面的課以及“新能源材料”、“現代生物學導論”、“能源與環境”、“新能源系統自動控制原理”課程,這樣充分體現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應用化學、材料物理、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各學科的交叉。
4.重視形成寬闊的國際視野
首先,學校開設了全英文及雙語課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陽能光伏技術”以及雙語的“熱流體數值計算基礎”、“熱泵原理與應用”、“生物質燃燒及混燃技術”課程。其次,借鑒國外新能源專業的課程設置增設了反映新能源領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評價”課程。此外,還增設“新能源前沿及工程應用專題”必修課。這門課要求學生在第七學期結束前聽取學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應用專題講座7次以上。專題可以是合作企業、國內外知名專家的講座,也可以是本專業教師科研最新進展的講座,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本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拓寬視野,盡快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
5.以太陽能為主,兼顧生物質能和風能,提供其他種類新能源的廣泛選擇的專業定位
首先,在太陽能方面,學校設置有“太陽能熱利用”和“太陽能光伏技術”專業課;在生物質能方面,開設有“現代生物學導論”和“生物質能轉化原理與技術”;而在風能方面,設置有“風力機空氣動力學”和“風力發電與控制技術”專業課。其次,還提供了廣泛的新能源相關選修課程來滿足學生對不同專業的需求,比如“氫能與新型能源動力系統”、“新能源發電并網技術”、“水力發電與水電站”、“燃料電池原理與技術”、“熱泵原理與應用”、“生物柴油制備及應用”、“生物質燃燒與混燃技術”、“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經濟學概論”等課程。
四、結束語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置順應時代的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非常新的專業,與之配套的培養方案、課程安排等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筆者考慮到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同時結合新能源產業對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以供參考。筆者相信江蘇大學有能力、有信心建設好該專業,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輸送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任東明.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制度創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偉東,艾建軍,楊坤.新能源產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1,(12).
[3]張玨.新能源產業發展所需專業人才培養探討[J].中國人才,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