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學和生物學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08-14 17:39: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科學和生物學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高中 生物 課程 知識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在一個人的生物科學素養構成中,理解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規律和觀點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生物學課程的基本任務之一。其中,基本事實是學習基本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所必需的事實。
中學生物學課程要幫助學生初步構建一個生物學的知識框架,向他們展示一幅較為完整的生物科學的畫面,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在傳統教學中,傳授知識是我國生物學教育中的強勢,應該繼承和發揚。然而,讓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不能只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了解、對事實的記憶和財理論試卷能取得較高分數的滿足。這就是生物學課程對知識方面更高層次的要求。
1 案例分析
課程標準要求,通過這一章節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生物圈”是自然界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唯一環境,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知識表明,人類要想更好地生活,在開發自然界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但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還時常發現破壞環境的現象和行為,如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流,生活垃圾亂丟、亂扔,給自己帶來了方便和利益,對環境、對他人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這都是生物科學中環境意識沒有在公眾的心目中樹立起來所造成的。這就要求廣大中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學知識之后,要向社會推廣、傳播,促進生物科學知識進入每個人的意識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以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2閱讀材料
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性目標的達成分為三個水平: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應用水平。
(1)了解水平:所要求的心理過程主要是記憶。如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了解水平常用的行為動詞有描述、簡述、識別、列出、舉例說出、指出、辨別、寫出、排列等。例如: ①簡述核酸的結構與功能。②說出水和無機鹽的生理作用。③描述細胞的無絲分裂。 ④舉例說出基因重組及其意義。⑤列出入類遺傳病的類型(包括單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體病)。⑥列舉其他植物激素。
(2)理解水平:要求能把握材料的實質和內在的邏輯關系,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這一水平超越了單純的記憶,代表著最低水平的理解,進而能夠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理解水平常使用的行為動詞是說明、舉例說明、概述、評述、區別、解釋、選出、收集、處理、闡明、示范、比較、描繪、查找等。例如:①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②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③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④闡明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⑤收集生物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事例。⑥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3)應用水平:應用水平包括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四方面的內涵。運用是指能將可得的材料恰當地應用于新情景;分析是指整體分解或組成結構;綜合與分析相反,即將部分按其規律重新組合成整;評價則對某一事實、現象作出價值判斷。這一水平要求學生能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聯系等,應用水平常使用的行為動詞有:分析、得出、設計、擬訂、應用、評價、撰寫、利用、總結、研究等。例如:①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②研究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 ③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④評述植物激素的應用價值。 ⑤設計并制作生態瓶。
3科研活動
(1)反復研讀課程標準中的知識目標要求成談個人學習的感受。
(2)練習:以下為某教師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學設計中確定的知識目標,討論其是否與標推的要求相吻合,表述方式是否恰當?請用最恰當的行為動詞加以修改。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理解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兩大能量之一。②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概念,掌握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③使學生體會研究人員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意義。
總之,課程目標是一個科學體系,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三個方面的要求,對科學素養的形成同樣重要,缺一不可。教師在重視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目標的實現,在每個模塊的教學中都要全面落實三個方面目標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新課改的目的,完成新課程的任務。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生命力;創造思維;價值觀;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2-0108-01
作為普通的生物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一、讓課堂、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處理教材,對教法、教學模式更要精心設計,要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要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觸摸”,讓生物課永遠富有較強的生命力。
1.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復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讓課堂更活起來,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生物教師要把書面教材無法承載和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后及時引入課堂。如細胞學說的創立史、達爾文和進化論、關注海洋、克隆技術、DNA重組技術、保護臭氧層、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讓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二、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
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如生命現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2.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如細胞和生物個體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激發學生主動聯想,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法。聯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關的事物的思維活動,聯想雖然并不能直接產生有創新價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卻為能夠產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維活動提供一定的基礎,通過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強制聯想可找到實現預期目標的途徑。
2.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生物教師要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
3.加強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須十分重視課內外的觀察、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和教材有關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師生共同設計、開展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平行 實驗、反向實驗及有關生物科技活動,讓學生學習如何去有意、有效、有發現地觀察,如何規范、科學、有創造性地進行實驗和實踐活動,學會完整科學地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四、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
1.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逐步正確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乃至獻身生物科學事業的決心和精神動力。
2.在達成認知、技能目標的同時,重視情感目標的達成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讓學生更富于愛心,關心他人,熱愛生命,關愛自然,樂于為社會服務。
3.重視生物學科教育社會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入關于價值觀的社會爭執、科學的倫理道德等問題,如人口控制、安樂死、庫、克隆羊等問題,從而引發討論和價值判斷。
篇3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程教學 思路途徑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初中生物課程這門實驗性學科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與人類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初中生物課程開設的目的不是去培養生物學家或者生物科學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科學的感情。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制約,初中生物課程的地位總是不及傳統的語文、數學,再加之一些學校硬件條件的制約,導致生物課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師興趣不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過多措并舉的深化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創新與豐富教學實踐,構建適合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體系,提高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效率。
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創新與實踐的主要思路
1.推進開放式教學,創新教學思路。開放式教學就是廢止傳統的“封閉式”的學習指導,代之以差異的、動態的、開放的學習指導。教學目標是動態的、開放的,教學內容是動態的、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動態的、開放的。這相對傳統教學中滿堂灌、注入式的方法,嚴重束縛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的教學模式有著巨大的進步。初中生物課程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是由課程本身決定的,因為生物課程本身就是一個更新速度快、不斷發展完善的學科,需要以開放的理念對待。初中生物課程的開放式課堂教學環節包括:教學目標的開放、教學資源的開放、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作業的開放、評價的開放等五個方面。比如學習綠色植物相關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開放式教學進行,把學生帶進大自然中,讓學生親自觀察不同類型綠色植物的異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異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間的異同;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之間各器官的區別等等,通過親自觀察,加強印象;在環境的污染與保護的教學中,把學生帶到校外,讓學生自己調查研究環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給人類的影響,在學生能真正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環保措施等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開放式,把考場挪到大自然之中,通過對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科研的素養、科研的態度等方面的考核來衡量學生成績。
2.逐步實現分層教學,注重學生差異。以往我們的教學都是講究公平,不論學生知識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別,一律實行統一的教學模式,其實這種方式很難實現因材施教。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個班里幾十名同學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學校,受過的教育差別以及自身的智力發育、潛力傾向各不相同,這種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所以,只要學生已經盡力,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教學效果就是最好的,因為教學的目的應該是不同的人在教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分層教學,這種根據學生知識體系、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的方式,是對學生差異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讓學生樹立自信,進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學生根據生物成績分成A、B、C、D四級,或者把整個年級的若干個班按學生具體成績重新分小班組合上課。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的分層教學一般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即:教學目標分層、課堂教學分層、課后作業分層、考核評價分層等幾方面。
3.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端正學習態度。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作為課堂秩序的第一責任人,其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我們會發現,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個觀點或者一些特殊的動作,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記得。甚至,以后的一些興趣與價值觀的取向,都明顯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師的引導。所以,初中生物課程教學思路的創新,還是要從教師自身的行為開始,要改變以往課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豐富自己的學識,而且好學習如何與學生相處,如何與學生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與學生相處的方法,通過自身嚴謹的教學風格和和藹可親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尤其對于生物這種課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種對科學的探究態度,所以我們要給學生灌輸一種精益求精、嚴謹務實的科研精神,讓學生對生物學科有一個正確而且積極的態度。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思路的創新與改革上,沒有固定什么的教學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思路。只要是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能更大限度地讓學生得到鍛煉和提高,都是成功的方式。所以,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師,應該是不拘一格、各盡其能地對生物課程教學的改革進行深入探究,才能使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思路得到不斷的革新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胡繼飛.解讀香港《生物課程指引(中四至中五)》[J].生物學教學,2005,(03).
[2]王哲學.生物課程改革中的矛盾分析及建議[J].中學生物學,2004,(03).
[3]趙占良.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中學生物課程的影響(一)[J].生物學雜志,2002,(04).
[4]趙占良.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中學生物課程的影響(二)[J].生物學雜志,2002,(05).
[5]劉麗平.生物課程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
[6]黃經倫.農村中學如何挖掘生物課程資源[J].貴州教育,2003,(10).
[7]趙吉華.初探生物課程目標的檢測評價[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12).
[8]唐小平.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J].中學生物教學,2002,(09).
篇4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包含了大量基礎概念、理論和原理,它關系著學生生物科學概念體系的建立,是學生學好生物學科的基礎。但長期以來,我國的高中教育仍然屬于應試教育模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核心素養教育模式符合新課改“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模式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促進生物學科教育進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生物學科教育中充分運用核心素養教學模式,能夠幫助高中生建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世界觀,還能為生物科學領域培養出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一、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
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包含了生物科學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和研究人員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情感、價值觀等,還包含了生物科學領域的探究能力。對于高中生來說,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既要激發學生生物學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利用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目前高中生物W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現狀來看,還存在許多問題,制約了高中生物學科教育的發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高中生物學科教學都是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學生被動聽講,課下重復做題,背誦知識點的模式。高中生物學科中含有很多比較抽象的基礎概念,機械化的“填鴨式”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難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礎概念,常常同一個知識點換種方式考查就做不出來了。教育模式的落后還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缺乏創新和探究意識,只會做題,實踐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國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師的任務重,教學壓力大,學生學習成績好壞和班級升學率高低成為衡量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教學能力的標準,致使高中教學更偏向于應試教育,忽略了學生的素質教育。
2.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高中生物學科概念很多,加上“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課堂氛圍比較嚴肅,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面對枯燥的基礎知識、理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證。
3.部分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不足
隨著多媒體平臺的普及,教師們也開始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但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過去,也缺乏相應的技術水平,只是將過去的板書“搬”到了電腦上,這樣的教學課件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些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合作意識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學校教學設備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門實踐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科,需要通過一些生物實驗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但一些學校教學資金不夠充裕,沒有能力為生物教學提供相應的教學設備和實驗用具,缺少硬件設施基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只靠教師的描述、學生的聯想是不夠的,必須讓學生看到、聽到、親手操作過才能完成生物知識的內化過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學知識,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設計
1.培養學生的核心觀念
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核心觀念的培養。根據我國《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生物核心觀主要是學生通過生物學基礎理論概念的學習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個基本的生物學科認知框架。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自己要從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煉生物學科的核心觀念,才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世界觀。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教學能力,以滿足教學需求。
2.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1)豐富課堂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創設情境是近些年來常用的教學方法。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也可以圍繞教學目標,靈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在講授“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就可以播放一段視頻來活躍氣氛,提出問題。比如,很多古裝劇會運用“滴血認親”的方式來鑒定親子關系。教師可以播放相關電視劇片段,然后詢問學生“滴血認親”是否真的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為什么?美劇中經常用DNA鑒定來找出兇手,那么DNA為什么可以確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給你一份DNA鑒定報告,你能分析誰是罪犯嗎?等等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來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師生交流順利了,教學效果自然就達到了,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舉辦生物知識競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氛圍。
(2)巧設問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給學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細胞的構成,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有什么區別。有了教師的提問,學生就能夠根據問題找到相應的切入點來解決問題。這時,教師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或者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實驗,通過成員自己動手操作,共同觀察、思考,總結實驗結論,找到問題答案。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也能加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誼,促進班級關系的和諧、穩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中一定要以引導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3.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克隆技術一直是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用相關電影片段如《生化危機》引入現代生物技術,讓學生分為兩組,辯論克隆技術的利與弊,繼而延伸到現代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與社會倫理,以此來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情感態度,形成對生命科學的初步認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中生物學科教育面臨諸多問題,制約了高中生物教育的發展。因此,高中生物學科應該積極轉變傳統教育模式,用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推動素質教育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加強學生核心觀念、生物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維的培養,不斷豐富教學形式,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我國生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俞紅成.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16(8):18-19.
篇5
我覺得要想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首先要學習和掌握一些必備的生物學知識 。如果我們不懂得自身的結構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沒有遺傳和變異的基礎知識,何談優生優育、怎麼讓農作物能高產和優產;如果沒有植物、動物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怎能理解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提高全民的環保的意識,如何能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角色,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掛圖、實物、模型、多媒體等直觀教具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應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如在講傳染病時,可通過學生親訴發病過程引出課題,讓學生逐步理解傳染病的途徑和危害,從而有效地防止傳染病的發生。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認識傳染病預防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然后再以愛滋病為例,提供給學生一些愛滋病的資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愛滋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以及預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學生的討論能夠使學生正確對待愛滋病病人,不是遠離而是關心和幫助他們的生活,關懷他們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學知識,才會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才會學以致用。
其次,良好生物科學素養的形成,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材中設置了課外閱讀欄目其中有關于“科學家的故事”。這一欄目旨在反映科學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本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對人類有卓越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勤奮求實的故事,讓學生懂得要想做到事業有成就,必須具備頑強刻苦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雜交水稻育種獲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證明,成為唯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教學獎的中國人。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多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和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主要是通過觀察、實驗來獲得的。如在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時,可提前讓學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觀察記錄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并查閱有關資料共同探討,分別寫出研究報告。以這種方式為作業形式,可以教會學生觀察、實驗、動手操作,讓學生們可以學會合作、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己去收集資料,自己尋求答案,去創造奇跡,以體驗成功的愉悅。
良好素養的形成,還需要形成正確的科學觀。而科學觀的核心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 ――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2.辯證統一的觀點。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篇6
不僅課程設置的間斷使初高中生物課學習的跨度加大,而且,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統一、不配套也會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認知無法達到螺旋式上升。這樣,雖然在新課標中初高中生物課程主題基本一致,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教學內容差別較大,學生知識體系也會存在斷層。
一、初中生物教學應做好第一銜接
課程學習的斷層,需要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加以處理和銜接。很多初中教師認為銜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師的事,與初中教學無關,筆者認為不然。初中與高中的生物教學內容存在內在的聯系,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是從初中開始培養的。生物教師恰恰應在學生的初中階段做好課程教學的第一銜接。如果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能主動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進行銜接,那么,無論是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是對于實現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都是至關重要的。
面對學生間斷兩年的生物課程學習,初中教師如何做好課程銜接的第一步工作?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反思和實踐,筆者認為,只有堅持以構建生物核心概念為目標,以反映生物科學主題為主線來開展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將生物科學的概念和思想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在高層次上實現課程學習的連續與過渡。
二、構建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實現課程銜接與過渡
生物學核心概念是生物學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識,包含了概念、原理、規律等,是生物學的學科骨架。這樣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學科的本質,統攝學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圍繞核心概念的各種學習活動和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領悟生物科學的思想主線,還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整合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在初高中兩個學段的教學中,如果教師們都能夠堅持以建構核心概念為目標,那么,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會不斷得到強化,生物核心概念也會潛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構成型學生則很難遺忘,這對解決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新課程標準,在初高中全學段范圍內分析核心概念
課程標準是確定核心概念的綱領性文件,是支撐生物科學主題不可或缺的教學元素,也是確定核心概念、教學目標、教學銜接點的依據。為此,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先通讀初高中課程標準,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識體系和核心概念,全盤梳理初高中教材內容銜接點,并根據學情需要確定具體適當的教學目標;并且圍繞核心概念作適度拓展,使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夠以核心概念為聯結點形成有機的整體。初中教師還應參加高中課程研究培訓,及時了解高中學段課程改革的進展。如有條件,還可以向學校申請初高中大循環的教學工作,加強對銜接問題更深刻的認識。
以“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節(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冊第十六章第一節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四節)的教學設計來說,教師應把“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教學內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學內容中,有關“生態系統”的內容有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節學習的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等內容。可以看出,“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的理解對學生掌握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與食物網等重點內容起著關鍵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個模塊(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中,有關“生態系統”的教學內容與“穩態與環境”模塊密切相關。高中課程必修部分選擇的都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成果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領域。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構建“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能夠讓學生很容易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產生深刻的印象,也對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產生很大幫助。從近處說,這為接下來的兩課時深化“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橋鋪路”的作用;從遠處看,這為高中學段繼續學習“穩態與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的教學設計始終以穩態與環境科學主題為指引,以理解、掌握和應用“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為目標,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
2.根據學情確定和調整教學目標
要順利地達到構建核心概念的目的,教師還需要根據學情確定和調整具體的教學目標。筆者利用四個平行班的教學,根據課堂反饋反復分析,反復調整和改進教學設計,使教學目標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
從筆者所教學生的基礎看,學生在學前已具備了諸如環境因素、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等知識儲備,能夠對簡單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作出一般的觀察、分析和信息處理。因為這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但學生在對生物學專有名詞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如不易接受營養級、初次級消費者、生產者的社會學概念與生物學概念的區別等。特別是讓學生深入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等學科觀點,有較大的難度。對此,筆者選擇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探索上下功夫,制訂和完成較高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舉例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類群;圖解生態系統各種組分之間相互關系;舉例說明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營養關系,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內物質流動和能量傳遞的渠道。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制作生態瓶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過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組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增進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強化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和方法
在教學中,筆者先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客觀事實歸納出一般的認知性概念,如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再構建核心概念――“生態系統”,為將來建構“穩態與環境”模塊中的核心概念――“穩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認識生命系統的環境、調節與“穩態”找到一個宏觀的視角。(見圖)
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運用“引導―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比較與歸納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組織學生在興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內容,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4.根據教學流程細化教學過程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播放音樂視頻集錦,內容是北京市昌平區幾處學生熟悉的生態園:北京綠色農業生態園,盛世源生態園,百辰生態園,浩華綠色生態園,英達生態園,紅櫨生態園。可提問:這些場所為什么叫生態園?你根據什么認為生態園就是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成分
向學生展示生態瓶,這是同學們初中甚至小學就接觸到的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①生態瓶內有哪些成分?②生態瓶內各成分的關系怎樣?學生交流,教師適當評價。
以上同學們探究了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現在再來看看生態園在成分上與生態瓶有什么異同點?學生識圖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總結生態園與生態瓶在組成相同點。小結生態系統的組成。
討論: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作用和關系如何?指導學生觀看視頻: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分析各個生物因素的功能與地位: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食物鏈與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叫做食物鏈。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生物之間的營養供應關系,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幾組食物鏈,利用實物投影進行講評。向學生闡述食物鏈中的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以及營養級的判斷。判斷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不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激發學生興趣,調節課堂氣氛。
實際上,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并不是單獨孤立的,而是許多條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成復雜的營養關系,形成食物網。
游戲:食物網中的生物角色關系。
引導學生討論:食物網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請學生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會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什么影響(包括分析種群變化)。
(4)生態系統的結構
討論:你對“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對“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是統一的整體”怎樣理解?
課堂反饋:請學生用5分鐘時間在練習本上總結生態系統的結構。
(5)閱讀思考
資料:內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見風吹草低。10年前,內蒙古正藍旗的4萬畝草原,因為過度放牧,變成沙漠。10年間,中科院的科學家們開始治沙試驗,“無為而治”,禁止放牧,讓沙地自行修復。10年后,草原上重現草色,到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預期會超過1米,最高的能達到1.8米。
思考:人類對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篇7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
一、新課標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為生活化教學奠定了基礎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生物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未來。”翻開生物新教材,我們驚喜地發現,新教材在內容上和舊版教材有了天壤之別。每個必修模塊的開篇處,都有專門的科學家訪談錄,以采訪當今卓越的科學研究者的形式,向我們展示生物科學的發展現況及前景。如《分子與細胞》中的《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奧秘──與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話》。每一章節內容的開篇處,又配以精美的畫面、名人名言或對生命活動的精彩描述來誘導我們沉迷于生命科學的魅力。例如,《走進細胞》這一章引用了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威爾遜的話:“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在蚱蜢綠葉的畫面上,編者采用了一段生動活潑的文字描述:“新葉伸向和煦的陽光,蚱蜢覬覦綠葉的芬芳。它們為生存而獲取能量,能量在細胞里流轉激蕩!”所有這些嶄新的內容,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欽佩于科學家睿智的思想,沉迷于多彩的知識內容,從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開生物科學神秘而又美麗的面紗。學生思想上主動要求學習,無疑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減負作用。
生物新教材中為我們介紹了一系列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如醫院里的檢驗師、生物技術產業的研發人員、化石標本的制作者、神經外科醫生、景觀設計師等。這方面的內容在舊版的生物教材里是完全沒有的,這是一個偉大的創新,把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呈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或課外書籍查閱相關內容,或者讓學校組織感興趣的同學去參觀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讓學生了解相關職業的特點,對指導他們將來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的工作有很大幫助,這無疑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現實化、更加貼近生活。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重要舉措
新教材內容的編排已經體現出本次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強調聯系生活、社會、學生實際。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也進一步強調關注學生的經驗,強調教學要反映社會科技的進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不難發現,在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能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融通,讓學生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從而主動地、深入地進行探究性學習。
1.課堂教學生活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需要學生理解記憶并學會應用。如果僅憑教師課堂上一味地灌輸,必然會讓學生感覺乏味甚至失去興趣。因此,在生物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教學情境,對于課堂教學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
例如在學習《植物生命活動調節》時,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大家平時看到放在陽臺上的植物的枝條生長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向光性)大風過后,水稻植株倒伏,過一段時間又出現怎樣的現象,這又是為什么呢?(根向地性,莖背地性)要回答以上問題,就得學習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又如《細胞呼吸》一節的內容理論性強,要把整個過程徹底理解,不少學生會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學中,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酸奶是怎樣制成的?為什么新鮮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時間長些?腐爛的橘子為什么會散發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釀造的原理是什么?通過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不僅引起同學們的思考,更激發了學生探究與細胞呼吸有關知識的內在動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對細胞呼吸的原理、過程、外界影響因素、實際應用等一系列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探討。
2.課堂教學生活化,可以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絕不是教師一味地講、寫,學生埋頭聽、記,而應注重師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教與學,是師生雙方的事,這種高級思維活動的交流,沒有一種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氛圍,就很難有默契的配合。課堂教學生活化,可打破課堂沉悶的局面,營造出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比如在講到《人類遺傳病與優生》時,筆者一上課就跟學生講:“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對你今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生面露會心的微笑,“請大家認真學習,仔細聽講,不然的話到時候犯了錯誤可就慘啦!”學生大笑,精神也為之一振。在講到近親結婚的危害時,筆者又及時拋出兩位名人達爾文和摩爾根的婚姻家庭的案例,并發問:“達爾文和摩爾根生物學學得那么好,怎么也會犯這種嚴重的錯誤呢?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薛寶釵結婚最終以悲劇而告終,如果我們將結局改為賈寶玉與林黛玉結婚,從現代遺傳學角度來分析就一定會是喜劇嗎?”就這樣,整節課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順利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這些源自生活的例子,都能緊緊牽著學生的“鼻子”,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引起學生的深思,可收到極佳的效果。
3.課堂教學生活化,可以提高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識
“一切為了學生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包括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生物學課程的目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其別注重生物科學意識的培養。結合課本知識,使課堂教學生活化,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在講到《細胞的癌變》時,教材介紹了癌癥發生主要是外界致癌因子誘導使機體發生基因突變所致。學生對癌癥產生的原因以及怎樣預防癌癥發生的措施是很感興趣的。教師可多搜集一些資料來介紹或布置家庭作業:如根據致癌因子誘發基因突變原理,談談生活中我們采取哪些措施來預防癌癥的發生。在講到《血糖平衡的調節》時,順帶介紹糖尿病的發生與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在講到《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時,重點介紹了艾滋病的發病機理和預防措施。通過這些生活中的例子,使學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識大大提高。教學生活化不僅體現在知識傳授上,還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上課時針對社會上一些人談“癌”色變的現象,筆者給學生介紹了一些地方評選出來的“抗癌明星”,在醫生下了死亡通知書后,照樣十幾年、二十幾年活下來。讓學生明白,得了疾病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對生活的信心。
三、聯系生活實際,深化知識應用是生活化教學的鞏固和拓展
現實生產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生物學問題,生物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學習了生物學知識后,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在課堂內外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生物學巨大的應用價值及其魅力,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與高考的能力要求也是符合的。
比如學完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知識后,引導學生思考“農業生產中怎樣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將這個問題具體化:“樹影下的小麥為什么生長不好”“為什么種植密度過大過小都降低產量”“為什么溫室大棚栽培要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等問題。在學習《物質的跨膜運輸》后,隨即提問“為什么要中耕松土”“為什么鹽堿地上植物不能生長或生長不好”等問題。學生在分析思考并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對知識的應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問題是生物學教學永恒不變的主題,是培養具有一定生物學素養的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要求。
四、讓生物學教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也是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已在我省的中小學全面實施。新舊課程觀的最大區別是:新課程標準摒棄了舊課程觀中那些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過分重視學科的本位性,教學內容繁、難、偏、舊,缺乏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等種種弊端,取而代之的則是把認知、情感與實踐技能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統一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課堂教學生活化,讓生物學教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也是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用生活化的內容充實課堂教學,可以為我們的課程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如何開展生活化探究教學,促進學生書本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要做到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做一個有心人,實現從“教書匠”到“教育的研究者”的轉變,對教師來說確實很辛苦,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上,但這也是當今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缺少生活經驗的生物課是不完整的課,缺少生活經驗的生物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生物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質就是密切生物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學生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運用、拓展和提升。但并非所有生物學知識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生活素材都能為生物學教學服務。教師不能為了“生活化”而生拉硬扯,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尋找教材和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在平常生活中學習生物學,學好生物學后更好地造福于生活,這是生物學教學“生活化”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謝建中.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學生活化教學.生物學教學,2006(11).
[2]包月娟.“教書匠”還能做多久.教育信息報.2003.
篇8
關鍵詞:引導;探究;發現;模式;實例;生物
一、對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基本認識
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現式教學法。該教學方法區別于科學家的探究創新教學活動,而是指創設必要的探究情境,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探究的基本理念。運用科學家探究自然界的方法去進行課堂探究活動,在注重探究結果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過程性探究。探究性學習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下的特點。
1.自主性
突出學生是探究主體,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建構知識體系,在體驗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自主發展。教師是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學生探究活動的主人。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探究性
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簡單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探索和研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獲得探索問題的方法。
3.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目標。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和領悟知識的形成過程,揭示生物學蘊含的科學道理。改變傳統的接受學習,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提升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4.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把課內與課外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拓展探究活動的空間,開辟多種渠道,靈活采用形式多樣的探究性學習形式,比如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獲取信息,讓探究活動更開放。
二、探究性學習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程序
初中生物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創設情境―探究學習―歸納總結―鞏固延伸。
1.創設情境
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探究中,這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習內容靈活創設情境。
2.探究學習
探究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出發,可以設計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展開,可以收集資料,可以展開生物實驗,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探索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實現探究性課堂師生互動式教學。
3.總結歸納
在探究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探究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對學生的探究總結得到的材料有多有少,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錯誤的,教師給予評價、總結,使達到對所學知識全面、科學的理解和掌握,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
4.拓展延伸
必要的拓展延伸,能有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與復習,同時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
1.學生主體探究與教師適時指導相結合的原則
學生是探究性活動的主人,教師起到適時指導的作用。全面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讓學生去自由探究和發現,這樣最終演變成學習上的放任自流,課堂混亂。如果整個過程完全由學生探究,容易讓學生感到手足無措,處于無助狀態,引導式探究就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使學生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結果,體驗到有所收獲的喜悅和興奮,使學生探究素質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2.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
探究性學習活動不僅能獲得探究的成果,同時通過探究性活動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科學探究的精神。既重過程又重結果,把過程與結果結合起來,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探究技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通過探究培養科學思維能力,鍛煉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初步習得科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構建自主探究生物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創造性能力。但探究性學習并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也并不是每節課都必須按照這個模式進行,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把握,處理好探究教學與其他教學策略和方法,把各種教學模式有機地融合在生物新課程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篇9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生物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方法也越來越多,如野外實習、標本的采集與制作、生態調查、課外活動等等。課堂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的主陣地。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只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實物觀察、實驗演示或生物事實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講“魚的形態”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些現象使學生們異常興奮,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
又如,講“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個實驗:把少量的新鮮動物肝臟剪碎放入試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過氧化氫溶液,試管中頓時發生劇烈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泡。這時再放入余燼木條,即可看到余燼復燃現象。用這個有趣的演示實驗導入酶的高效性的講解,效果很好。
再如,講“伴性遺傳”時采用提問式導入課題:“咱們班有沒有同學患色盲?”真巧,一個男生站起來說 他患色盲。我又問他家里還有誰患色盲,他說他舅舅也是色盲。這時我告訴他們,我以前的一個男學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學生們議論紛紛:“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釋,又進一步發問:“你們聽說過哪個女孩患色盲嗎?”學生們面面相覷,搖頭擺手,底下又是一片議論聲:“真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學生們充滿期盼的目光中,教師真切的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導入新課,效果可想而知。
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計好新課的導入,一開始就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適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及其發展前景,給學生以啟迪。
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獻身,生物領域中眾多的未知數正期待著年輕一代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因此,在課堂上適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給學生以啟迪。
例如,當人們的器官發生了不可逆轉的病變,生命受到威脅時,挽救生命的唯一辦法就是器官移植。為了解決器官的來源問題,也為了預防移植后出現的排異現象,科學家們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帶有人類某些基因的動物。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心”、“豬腎”等,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人體執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
又如:模擬細胞膜結構研制成的“生物導彈”將會廣泛應用于眾多疑難病癥的治療中。“導彈”的外衣是 磷脂雙分子層,“子彈頭”是蛋白質。把“生物導彈”注射進人體血液后,“子彈頭”就會發揮識別作用到達 病變部位,“導彈”隨之定向爆破,施放藥物,殺死病毒或癌細胞。治療乙肝、肝癌、結腸癌的“導彈”已研制成功,在我國的中山醫院,經手術和“生物導彈”治療的肝癌病人壽命已延長五年以上。
再如,DNA是遺傳物質,具有特異性,利用該特性可以做親子鑒定,還可利用DNA的檢測結果給罪犯定罪。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癥的途徑。研究人員從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實驗室進行改造后,再在實驗室內培養,然后根據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腫中去,以治療癌癥。此項研究在動物試驗中已取得了成功,癌腫生長開始緩慢,有的甚至完全消失。
事實證明,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在學生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非常關注生物科學發展的動向,科學成就成了學生們談論的話題。也影響更多的學生進入高等學府的生物專業、醫學專業學習,準備為21世紀生物科學的騰飛貢獻畢生的精力。
三、加強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加強演示實驗,凡是應該讓學生看到的,盡量讓他們看到。
例如,講血液凝固的原因時,補充了下列實驗:用粗糙的木條不斷攪動剛剛從動物體內流出的新鮮血液,木條就會纏上許多絲狀物,其上粘有一些紅色物質,是紅細胞。洗去紅細胞,絲狀物呈現白色,這就是纖維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學生感到很新奇,紛紛發問:“這是怎么回事?”教師順理成章地講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講清血漿和血清的區別。特別要說明血漿中有的是纖維蛋白原,它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在血小板釋放的某種物質的作用下,才轉化為纖維蛋白。
做上述實驗的同時,讓一部分新鮮血液凝固,將凝固的血塊切開,讓學生觀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紅色有何不同,啟發他們思考原因,他們說,類似的問題以前想都不曾想過,現在會想了,覺得很有意思,對于血紅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會忘記,判斷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標準也不會搞糊涂了。
2.邊講課邊實驗,盡量做到先做實驗后得結論。
例如,講骨的成分時,每個學生取兩條魚肋骨,分別放在火上燒和放進稀鹽酸中浸泡。實驗過程中利用學 生初一時學過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知識,引導他們觀察骨的變化,啟發他們自己總結骨的成分及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特性。并且實驗前后分別稱重,計算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比例,進而讓學生分析骨的成分與比例和骨特性的關系,歸納出骨的特性。
參考文獻:
篇10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學計劃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高二生物教學計劃范文1高二生物備課組由組長林英組員葉鋒、高曉燕、陳佳佳組成,本學期我們將以學校工作意見和教務、教科處等工作計劃為依據,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研質量為目標,以學校教學工作實施方案為指南,以生物教學大綱和學業水平測試綱要為依據,認真開展少教多學的課題研究,加強教學模式理論性和實踐性研究探索,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使高二生物教學科研上一個新臺階。本學期工作計劃具體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學進度,高質量完成本學期教學任務。
本學期要完成教學任務是人教版選修本三《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以及進行必修一的實驗復習,如果時間允許還將進行第一輪復習(主要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章)
教學進度安排要非常緊湊,課堂教學一定要提高效率。本學期的教學計劃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制訂。本屆學生高一時由于特殊原因,學生的生物學的基礎比較薄弱,落后面比較大。因此在教學上,我們將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積極進行啟發式、討論式和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激發興趣,發展特長。根據學生的實際,在學習方法上給予足夠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指導學生建立錯題簿,幫助學生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在思考中學習,在思考中不斷進步。在輔差方面,用鼓勵和耐心的態度對待成績不好的學生,使他們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努力提高后進生的學習成績。對月考、期中考及平時測驗進行評價分析,認真分析情況,找到改進措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力爭達到教學相長。
2.貫徹教學常規,加強備課組職能,把集體備課落到實處.
本學期我們將充分發揮備課組在年級教學的核心作用,健全集體備課措施,提高備課效率。我們將把每周的周一上午定為集體備課時間,集體備課時我們將完成以下的事情:
①將教材劃分,確定出重點與難點以及備課內容。
②將內容分配給各教師,并確定好主講人。
③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典型例證、同步訓練、跟蹤測試作出統一的規定。
④在教學框架和教學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初步形成教案和學案,每人按計劃完成自己所負責的教案和學案,由全組討論后共同使用。
3.深入開展教學科研
我們備課組每位老師都將參與學校的高中少教多學提質減負”教研課題的研究,計劃每兩周安排一位老師開一節課題觀摩課.
組織老師相互聽課評課,并對課堂教學進行課題評議,及時反饋給上課老師,及時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促進教師的成長。另外鼓勵每位老師按時完成每學期撰寫論文等各項工作。
4.組織學生參加4月1日的生物奧賽初賽
在上學期輔導的基礎上,本學期繼續組織好競賽輔導,把競賽輔導與培優活動結合起來,制訂生物科競賽輔導工作計劃,落實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認真輔導學生,爭取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各任課教師共同承擔競賽輔導工作。
5.研究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的方向,組織高二備課組出好期中、期末考試試卷和模塊考試試卷。
高二生物教學計劃范文2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學質量,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本備課組努力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引,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南,努力推進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構建有科組特色的新課程體系,改變原有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樂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學科研上一個新臺階。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特制定新學期高一生物組工作計劃如下: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共六大模塊,高一上學期學習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參照生物課程標準,共需36課時,共六章,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走進細胞、組成細胞的分子、細胞的基本結構、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和細胞的生命歷程。本模塊選取了細胞生物學的最基本知識,以及細胞研究的新進展和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內容也是學習其他模塊必備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通過初中生物課的學習,對于生物學應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數學校不開設生物,學生缺乏必要的生物知識基礎,因此給教學帶來很大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學初向同學們灌輸生物課程的重要性,要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多做實驗或觀看實驗視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學期教學目標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將在微觀層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物質統一性,活細胞中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生物體部分和整體的統一等,有助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歸納、總結分析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判斷和利用能力;通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和評價能力;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發散能力和遷移能力;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對于自身的了解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四、具體措施
1.在包組領導的指導下完成各項教研、教學工作。
2.全面貫徹執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結合本組實際,進行教學改革。
學習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教學方法。
3.組織好每周年級組集體備課,定時間定內容定主備人(具體分工見教學進度表),主講教師簡要介紹講課內容的整體構想、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和解決策略、教材處理方式和講授順序、訓練習題選擇和知識的檢查及落實、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體討論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討疑難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完善講授、訓練內容及評價標準、對下一階段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實驗班練習編寫、批閱和評價工作以及普通班課堂筆記和練習的檢查。
5.認真做好新的教師傳幫帶工作,新教師要經常聽老教師的課,備課組長也要跟蹤聽新教師的課,使他們迅速成長,盡快達到學校的標準和要求,以適應一種教學發展的需要。
6.進一步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切實提高現代化設備的利用效率。
每位教師認真鉆研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制作課件,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發揮現代化設備的作用。
7.加強網絡教研,組織本組教師積極參加內質網互動平臺,積極參加網絡問題的研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學科組搞好本學科集體教研工作,切實為提高學校生物整體教學水平和高考備考工作而努力,興教研之風,樹教研氛圍。
9.完成本學期新課程學生研究性學習和評價工作。
新學期我們將繼續本著團結一致,勤溝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實效的原則,在總結上一學年經驗教訓的前提下,認真地完成各項教研任務。
高二生物教學計劃范文3這篇關于《高二生物教學計劃》,是無憂考網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學與人類的生活,與工農業生產,與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生物學在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生物課是高級中學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生物課要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使學生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能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關于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農業、醫藥、工業、國防上的應用。
(二)通過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學生掌握使用高倍顯微鏡,做簡單的生理實驗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養學生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初步能力。
二、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從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認真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選取生物的結構和生理的知識。結構知識是理解生理知識的基礎。生理知識是闡明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重視選取形態結構和生理的知識。
(二)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必須做到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1.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工農業生產實際。
生物學是農業、畜牧業和醫學等方面實踐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要使學生知道生物與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應該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聯系各地的自然實際。
由于我國幅員廣大,各地的生物種類有很大差別。因此,所選取的植物和動物,既要重視其典型性,又必須盡可能是各地比較常見的,以便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到這些動植物和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規律。
3.選取的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使學生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三)適當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現代生物科學發展很快,生物課必須重視用現代生物科學的觀點來闡述教學內容,并且適當地增加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有個初步的認識,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生物科學知識和參加工農業生產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班級現狀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個班級,雖然通過班主任,我對個班的現狀有了一點了解,但由于生物是從高二開始的起始課程,所以具體情況還不能下定論。
四、教學進度安排
高中階段學習的生物學知識,是在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又有別于初中生物的學習。高中生物的學習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學生的理解能力要強,本學期的任務是完成第二冊的學習,也就是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生態系統的學習。同時完成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課程的學習方法。
高二生物教學計劃范文4新的學期咱們將以豐滿的作業熱情,端正的教育態度,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法,在有限的課時內更快更好執行教育進度,以進步生物學科的教育質量,具體措施如下:
一、規劃新的講堂教育形式
講堂教育的根本原則:大講堂、大容量、低難度、主動參加、三講三不講(講要點;講難點;講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學生會的不講、“先學”現已把握了的不講、內容太偏或者對學生的常識結構和往后開展沒有太大的效果不講,給學生的支配的時間多了,就給了學生主動性。)、真正使生物課成為高效講堂;
講堂教育的形式:預習檢測——情景引入——方針展現——學案導讀——自主學習——考慮體會——合作探求——遷移使用及反應;
二、強化基礎常識教育
高一學生所學生物常識應以基礎常識、根本技能的把握程度為教育方針,適當進步學生生物常識的剖析、處理實踐問題的才能。因而,在教育進程要使學生做到深化理解所學常識,清晰地熟悉某個常識與其他常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知道使用這些常識的條件和過程,引導學生學會組織相關的常識處理實踐問題。
三.加強學法輔導,培育學生杰出的學習習氣和學習愛好
教師在教育進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法輔導,以進步學生的學習功率。要使學生懂得如何才能學好生物,要引導學生把握生命科學的實質規則,促進學生構成適合本身開展的學習習氣。生物教師要發揮學科優勢,培育學生的學習愛好,要結合生產、日子實踐進行教育和開展各項活動,培育學生運用所學常識處理實踐問題的才能,讓生物講堂教育充溢熱情和活力。
四.加強對《新課程規范》和學業水平考試試題剖析研究
- 上一篇:科學技術的功能
- 下一篇:科學技術觀的主要內容